
史迪威设计的香馥湾老上海风情
【问】最近两年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组织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个人获得国际奖项的明显增加,出国考察游学的也越来越多,针对中国设计业正逐步走向国际化的现象您怎么看?
【史迪威】以中国市场的机会和条件来看,中国有很多比如大型酒店类的项目委托给国外设计师做方案,再由国内的团队接手做后期的深化和施工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就创造了很多跟国际团队接轨和学习的机会。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国外设计师的前期方案做得很不错,是来自于他们独特的设计方法论,他们在前期方案的讨论部分,会花很多的思考。而我们国内的设计团队常常接手后面的深化工作,往往就跳过了那个阶段,让你的创意不常被磨练。
所以我说今天的学校教育,必须要重新发挥这样的功能,把这部分强化起来。毕竟学校是从设计的起步开始,让学生在专业的训练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把设计做到更深入。这对国内设计界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有这么的机会,但是中国目前的设计教育,感觉还不够扎实,没有把前面设计的基本训练,方向和方法,让学生们累积起来。
【问】所以您认为中国设计要真正走向国际,要从设计教育抓起,从教育开始?
【史迪威】在设计过程里,有一个追求真的过程,比如什么样的设计,什么样的美感或者什么样的设计价值是我所追求的。这种信念从学校老师的教导,到你工作之后进入一家好的事务所,跟随一位好的设计师都会受到影响。你要学习一位好设计师他认为对的事情,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真理?或者他的设计信念是什么,他如何去追求和坚持?国内很多年轻设计师,进到一家事务所之后,只学了几招就马上跳槽,在各种设计之间跳跃,这令他只能学到一些表面的东西,没有累积到自己认为是对的,而且无法学到设计的精神和精髓。
【问】随着视野的愈加开阔,中国设计师的民族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民族文化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您在设计中如何去体现本土文化?
【史迪威】大概在20年前,台湾的设计界包括建筑和室内都在问:到底中国人设计的精神在哪里?因为台湾很早就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所以大部分的设计,常常在现代主义教育里,按照西方设计的标准,走一个国际样式。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建筑被我们称之为“带中文的瓜皮帽”,因为它只是一个戴着中国帽子的建筑设计。中国室内的雕栏画栋,经典的合院住宅设计等,通过在台湾不断演进和推演,我们发现其实中国人的生活也可以很现代化。
在追求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师第一必须要把时代意义和时代精神放进来。这是设计师在中国很多传统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提炼出自己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宗教和建筑精神的认识,再将它融入到自己的设计,落实到现代人的设计里。而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国文化,挖掘本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不要忽略西方也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因为世界上的文化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如果我们盲目以中国人的角度去想,只有做中国文化的东西才能与西方抗衡,就会变成很本位的想法。中国设计师要学习国外设计师,在面对一个设计时,他能够思考设计背后的寓意,了解设计的本质特性,而不是单纯做一个形式或者造型。
【问】在您看来,国际化与本土化并不矛盾冲突,文化应该是一个相互包容的状态,而不应该很本位的认为,我们中国人,只做中国设计。
【史迪威】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外国的设计师,他们来到中国,要做很有中国味道的餐厅或者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而结果往往是他们都能表现的非常好,令我们这些中国的设计师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可能他才来中国呆了三个月,而他做的中式比我们中国人做的还有味道。从这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中国的设计大多落在形式,而在西方的设计训练里,他们很重视寻求形式背后的本质,所以他们能在短时间超越我们中国人做的所谓中国风格。这还是要从东西方的教育去找根本,国内的设计教育未来在如何追求设计本质的方法论上,再继续加强。
【问】在您从业过程中,有没有某个设计或者事件,曾对中国的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史迪威】当美国建筑师Steven Holl还不是一个很有名的建筑师的时候,他在长岛的海滩做了一栋小型的海边度假住宅。他以老人与海的鱼骨头为出发点,把一个看似文学性的东西,放进他的设计里。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尝试在他今后所有的设计里,一直延续这个想法,包括在赫尔辛基的现代美术馆。他把两种建筑的形式,经过一种都市的力量,延伸出一个美术馆空间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好的设计并不是一定来自于很有名的设计师,你真正要学习和追随的那些知名设计师,你应该回过头去看他成为一名知名设计师之前,几个比较小但是却很有他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去发现到底是哪些事情影响了他?哪些作品是他经过思考后精心打磨的结果。像荷兰的建筑事务所UNstudio,从他们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们年轻时候的想法以及最后呈现的结果,有一个很清楚的脉路。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学会从小甚至看起来很简单的设计出发,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一个好的建筑和建筑师的品质,不在大而在小、而在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