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中国日报网)
中国建筑为何如此短命?“寿命仅30年”这一数字的公布,再次让人们警醒。2009年,各地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现象,就已经暴露出建筑质量问题的现状,如今,“中国建筑寿命30年”再次验证了这一事实。
自1988年我国进行房改以来,个人住宅便走上了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在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下,为何建筑质量仍然令人堪忧?设计缺陷、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了建筑质量和耐久性差,再加上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实行,使得购房者在交付房款时根本无法预知房屋存在的质量问题,等到发现时,已经太晚。
房地产行业在价格上堪称“楼坚强”,涨价速度令人咋舌,可谓一天一个价,但在质量问题上为何偏偏是“楼脆脆”?人们花几十万几百万买来的高价楼房平均寿命仅有30年,这让广大房奴又情何以堪?大多数人贷款买房,还款期限在10年至20年,如果买的是新房,20年后贷款还完,房子还能住10年;如果买的是二手房,20年后贷款还完了,房子也该拆了,这是何等的戏剧性。我们不要求房子的寿命有100多年那么长,起码也得符合“住宅70年产权”的标准吧。
除了房屋质量问题是造成“短命”的原因之外,城市规划、拆迁不合理是另一大主因。城市中每一栋楼成功实施爆破的背后,都是一个建筑的“短命”史。我们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缺少整体意识、尊重意识、法制意识,导致建筑建了拆,拆了建,建筑未老先衰,使城市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与重建的怪圈之中。
有资料显示,美国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132年。在欧洲建筑重建的时候,中国的建筑已经被重建了4次。建筑寿命的缩短,不仅加大了浪费,而且直接加大了建筑业的碳排放量,使得中国建筑成为最大的碳排放源头。开发商为了收益、利润,大肆拆建,却忽视了建筑质量,一些楼盘正值“壮年”,也被早早地牺牲掉。建筑业的这些现状到了该纠正的时候了。
什么时候百姓花高价钱买来的不再是短命房?什么时候城市的建筑能够经得起时间与价值的双重检验?在一个规划爆炸、建设飞速的年代,中国的建筑行业需要点远见和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