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民俗专家:尽可能留住特色

2007年的米市胡同,一排房子上写满“拆”字。
“拆迁,城市改建,这给北京人带来的生活改善,是非常显著的。”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
一片片拥挤的平房变成漂亮的小区,在上世纪80年代,意识到消失带来难以割舍的情节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越来越怀念过去的东西,这是很正常的现象。1949年北京有将近3000条胡同,现在还有500多条。少了的胡同,都变成了高楼大厦、城市道路,人们住进了新居。如今,政府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城市改造的方式,也越发合理,尽可能保留住老的特色。”
北京的南城多梨园、民间手工艺,“这和清朝建都后,将汉人迁至南城有着直接关系。举例来说,中幡表演形式,最开始就是以一处地域居民,邻居间共同爱好开始的。但在此后的城市改建中,这些邻居天各一方,难以找到培养这种共同爱好的土壤,这种文化,随即就会消失。”
“目前北京拆迁一般采用补偿政策,优点很明显,想要买哪里的房子,买多大的房子,都有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选择。但也有缺点,如刚才说到的民间传统,可能因此淡化消失。比如花市早年手工绢花形成产业,如今都建成高楼,给居民们带来的生活距离,足以令这种产业、文化逐渐消失。”
对于城市改建的现状,高巍表示,目前政府在一定范围内的做法值得推广。“东城、西城现在都在向外疏散人口,把选择权利留给居民,如果愿意走可以得到补偿,如果不愿意走,可以在条件改善、房屋整修后回到这里,居住面积和条件都更好了。这样做,人口结构变化不大,一部分人还能回来维持文化土壤。”
老崇菜街坊们的牵挂
“34年前开业的那天,我排在队伍前边,就为了买大白菜。那个时候已经是春天了,都是贮藏菜。”在崇文门菜市场关张的日子,一位老爷子早上6点多就来到这里排队。那时老先生住在东河槽胡同一带,也是2002年,这里拆迁盖起了小区,随后他搬回了这里。“走了将近三年。这个地方真比我想象的要好,这小区,位置好,住着多舒服。房子装修好,算是正式搬回来的那天下午,儿子问我想到哪里走走,我想了半天,老邻居还有一些搬回来了,但老胡同都没了。”突然间老伴提出,新家里的很多东西都要买,“那没别的了,必须去崇文门菜市场看看。”
“那天下午一家人走了20分钟,穿过曾经的胡同今天的楼群,走到了崇文门路口的菜市场中。买了洗涤灵、刷碗布、各种菜肉蛋,一家人回到了花市枣苑的家中。走的时候,老伴哭了,说住了这么多年的老家,就要拆掉了。儿子笑话她,说搬新家是好事。可这次从崇文门菜市场回来,老伴又掉眼泪。这次儿子也没说什么,他也快30了,我看着他,好像也有点要掉眼泪了。”
好在崇文门菜市场还在,一家人、一群曾经居住在花市那么多胡同里的老北京人,还能在崇文门菜市场找到老家的味道。“我觉得崇文门菜市场就是这个世界对我们的恩泽。想当初什么都不好买,可守着这里,只要肯排队,有票,想买到还是相对容易得多。这些年,这里的菜比起自由市场已经稍有些贵了,但这里的肉和肉馅绝对是最好的,感情也还在。”
可崇文门菜市场也已经搬迁。“这里凝聚着无数人的感情。”拿着照相机,最后一天泡在菜市场的摄影爱好者徐先生说,“我觉得,有很多人可能会在感情上遭遇这样一场挫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