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建筑师、普利茨克奖得主安藤忠雄来到上海嘉定马陆葡萄园考察,由他设计的上海建筑文化中心将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在中国的处女作上海国际设计中心饱受争议之后,这位日本鬼才建筑师能否在中国再书写一段传奇?

安藤忠雄(图片来源:人民网)
上海嘉定马陆葡萄园。一头西瓜太郎式灰白头发的安藤忠雄无论走到哪里,七八家日本媒体都寸步不离,随时记录下他的一举一动。
当摄影记者请安藤摆出各种姿势时,一旁的日本媒体和安藤的几位助理都惊讶得目瞪口呆。一位助理半开玩笑地说:“中国小伙子,我跟了安藤这么多年,你是唯一一位敢让安藤摆姿势的人!”作为世界顶级建筑师,安藤忠雄有着非同寻常的传奇经历和超越了建筑领域的超高人气。
他曾是卡车司机和职业拳击手,并且在职业拳击比赛中取得过23 战13 胜3 败7 平的不错成绩,从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却在1995 年赢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因此被称作“没文化的日本鬼才”。
2006 年,安藤忠雄在上海影城举办了一场名为“建筑与环境”的售票学术讲座,结果1300 张坐票全部售罄,主办方文筑国际临时增发了200 多张站票也被一抢而空。
然而,与库哈斯的央视大楼、赫尔佐格-德穆隆德的国家体育场等大师级作品一样,安藤在中国的处女作既让人期待又饱受争议。
2005 年,安藤忠雄接受同济大学委托,在该大学北侧的高科技园区接手“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项目设计。这是一栋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5 万平方米。2005 年7月,设计方案被中国极具人气的建筑网站TBBS 公布出来,有人评论:这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建筑,确实离我们心中的安藤忠雄甚远;有人质疑:“为什么大师们到了中国就变味了,是大师们水平下降了还是我们需要这样的建筑?”时隔四年之后,安藤忠雄又来到了中国。
先种树,后建筑
2009 年12 月底,安藤忠雄在上海的第二个项目“上海建筑文化中心”奠基,对外公开了安藤的设计理念。
安藤的这一新作,与他的成名作住吉长屋、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一样,都是体量很小的建筑,总面积仅5000 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形态为南北两个长方形盒子,十分简单,而内部空间却颇具层次感。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代表矢野正隆告诉记者,安藤先生为这栋建筑设立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建筑模型,目的就是研究“如何不破坏整个田园气氛,将建筑和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
“四处都是绿树和水系,感觉不像在中国,而像是欧洲的某个乡村。”安藤在去年4 月考察上海建筑文化中心基地时如此感叹。这一片未经雕琢的田园风光令他有些意外,心生感动。
“基地周围草木茂盛,一条小河缓缓流过,美丽的农村风景在眼前慢慢铺开。”他在设计方案中这样写道。
安藤的最初设计方案是:在一个四层高的整体体块中,嵌入一个吹拔空间(两层或两层以上挑高的空间——编注)作为内部空间的中心。但是在和中方业主就建筑的形态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安藤考虑到,如果采用分散型的体块,则能更融入周围的环境中,因此将方案改成两栋相连的三层建筑,一栋为图书馆,以标志性的三角形书库为中心,另一栋为办公楼,两者之间夹着楼梯的中庭,是朝向外部的开放式空间和咖啡厅。
这栋建筑外部全部沿用清水混凝土。有着“清水混凝土诗人”称号的安藤解释说,混凝土的表面肌理质感同用纸和木建成的日本传统建筑的表面触感很相近,同时它又非常具有现代感。“我乐于把混凝土看成一种明朗安宁的无机材料,赋予它一种优雅的表达。”
记者看到“上海建筑文化中心”模型,一个巨大的屋檐,从办公楼的一侧延伸出来,成为整座建筑最突出的视觉焦点。在文筑国际创办人马卫东看来,“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屋檐实属多余,但这正是安藤风格的体现。”马卫东是安藤在东京大学的博士生,也是“上海建筑文化中心”的业主。
安藤解释说:大屋顶之下的空间,与咖啡厅、画廊融为一体,面向葡萄园和小河敞开,是一个可以让到访者与周围环境“对话”的场所。
下雨天,大屋檐可以用来充当“雨篷”。站在屋檐底下,对岸盛开的野花,低矮的灌木,以及葡萄园的美景尽收眼底。安藤认为,“绿化可以视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性建筑,将城市变成一个富人情味、具连续性的城市”。
一年之后,安藤又带来了自己的新创意。他建议中方业主,在兴建建筑的同时,希望在建筑旁边先种植30 棵樱花树,给四周的青绿一片再增添一抹美丽的亮色。到时候,无论是前来阅览书籍的建筑师,或是来拜师学艺的建筑爱好者,都可以在樱花纷飞的树木底下,学习知识,享受自然。
其实,安藤“先种树,后建筑”的爱树情结早在十多年前就初露端倪。1995 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灾后惨况深深震撼了建筑师安藤忠雄。他重新思考身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并将理念贯彻于“淡路梦舞台”的作品中。淡路岛是大阪湾附近的一个小岛,以前是个荒岛,阪神大地震震源所在,1998年兵库县政府委托安藤为此地设计饭店、植物园与国际会议馆。安藤一开始就提出大胆计划:先种树,再盖建筑。安藤先在这35 万坪的荒地中种植高10公分的树苗,一年后,在已形成的小树林里建造建筑,打破传统“先建筑、后种树”的惯例。
“安藤先生,我们能不能请你到附近的白桦林拍一张照片?”当安藤在嘉定马陆葡萄园一处旧厂房空地(即将兴建的上海建筑文化中心所在地)拍完照片后,记者向略显疲倦的他提出更换一处拍摄地点的请求。他听完翻译的转述,露出笑意,连连点头。
春季的嘉定马陆,阳光洒在白桦林中,给即将发出新芽的树木增添了一片生机。安藤背靠着一棵细细的白桦树,突然间,他望见高处树梢上挂着一根不知从何处飘来的绿色塑料绳,在树枝上打着死结。他不顾正忙着按快门的摄影师,垫起脚尖,举高双手,把死死缠在树枝上的塑料绳解了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