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世博园区总面积3%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是对世博会主题的直接点题,3%代表着100%……
为何从“实验”到“实践”呢?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不希望这片区域只是成为先锋派飙脑力的竞技场,“我们必须找出最好的正在改善市民生活的‘真实案例’,而不是以后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理论上的假设。”参展的每个案例背后都必须有实践支撑,比如,“沪上·生态家”的原型是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一座生态示范楼,也是中国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
洛塞泰斯在不同场合的发言,言必称“教育大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大众,通过展示案例,向市民介绍怎样通过自身行动与责任共享来改善生活的质量。”
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则强调“分享”:“城市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想取得成功并没有捷径,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知识、经验,互相学习。”
“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说:“我们的名称就已经界定了它不是泛泛而谈这个城市发展得怎么好,而是这个城市在某一个领域做了哪些最有价值的贡献,世界上其他的城市可以在这方面向它学习。”
政策“特区”中的理想城
三年前,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被委任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时,他得到的任务只有这7个字的标题和两个字的要求---“亮点”。
在15公顷的幅面上做文章,反复修改是必然的。上海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秘书长屠启宇说:“从方案到落实之间的环节有太多变数,最后被‘发还’的方案连起草它的专家都认不出了。”
唐子来团队争取到了一块政策“特区”---“城市最佳实践区”将同“一轴四馆”(即世博轴,左右分别建有中国馆、世界演艺中心、主题馆和世博中心四个场馆,是世博核心区)共同永久保留。
按照惯例,世博会后绝大部分展馆要清拆一空,其中不乏投资数亿人民币、甚至超过十亿元的展馆。现在,围栏外开发商和外省市政府正分头忙着公关,前者看中的是地盘,后者则想把某些馆搬到自家地盘上,将来成为一处人文景点。
唐子来将这块“特区”称为“底线”,这是一片城市规划学者可以较自由发挥的保留地。
“要让‘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街区改造范例,这里要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知道,这些地方的区位可不比均价16万每平方米的‘汤臣一品’差,完全可以发展得比新天地还要新天地。”他说。
在描绘这座理想城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其他困难,比如资金问题。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说:“通过与众多城市联系洽谈,我们发现城市案例参展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缺乏。”
贵州省世博办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我省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进行申报。除了城市参展门槛不低外,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钱来做这个事。”
组委会为此制订了三项政策扶持:由旧厂房改建成的展馆免收场地租金;对于模拟街区新建建筑,给予投资建设的参展城市一定支持;对发展中国家城市案例参展给予适当援助,按照每个案例30万美元的标准享受综合资金援助。
经过这番努力,案例征集工作进展顺畅,共计87个城市提交了115个精彩案例。“它们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解答一个共同的问题:什么是最佳城市。”唐子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