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建筑和城市是思想容器的“另类”体现
发布时间: 2010-11-16   来源:搜房网投稿  转载自:北方交通大学教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白林,北方交通大学教授,京都大学博士,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北京市建筑设计招标委员会专家库成员;日本建筑学会会员等。师从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川崎清教授、岸和郎教授及著名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教授,著名建筑大师胡绍学教授。

与和蔼、健谈的白林老师面对面聊天的时,会不自觉被他强烈的师长气场感染,作为教授、学者、老板的白林老师,很喜欢亲近困难和挑战,在他眼里它们都是机会。从学校到事务所,他培养了很多建筑人才,“一日为师终生奋斗”,怀揣着报国情怀的白林,从日本远渡重洋回国后,一直默默的做着一个老师、设计师、学者、中国人的事儿!

北方交通大学教授白林(图片来源:百度)

无法割舍的恋国情

在日本留学12年的白林最初的想法是毕业后留在那。但一位贡献很大的参与过日本战后建设的老师深深的触动了他,“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会做的更好”,这一想法迅速将留在日本的念头吞噬。对于一位本科到博士所有学位都在日本获得的中国人,毕业后觉得为国家做点事儿的时候到了。虽然日本当时是一个吃、喝、玩、乐过等条件非常很不错的地方,但中国人要想发挥自己所学,施展抱负也许只有中国的土壤才适合,而且中国充满机会和市场,所以学业有成的他义无反顾的回国。

白林的经历也很特别,小学二年级时“遭遇”文革,持续到高中才结束了动荡年代的生活。但那段日子对白林而言“动荡而快乐”,因为当时自己对社会和环境的认识都是通过认知了解到的,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让他的认知更深刻,而不同于现今的灌输式教育,所以让他觉得很快乐。长大后他还曾在二连浩特服5年兵役,那是正值中苏关系紧张时期,白林当时抱着一去不复回的态度,那5年是人生历练特别多的一段日子。

体验式教学方式在中国

回国在清华大学取得博士后学位后,白林被邀请到北京交通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当时他开了两门课程,建筑设计和他独自开发的设计方法论,他将设计理论和自己的建筑认识、设计经历集合起来运用到方法论课程上,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学生知道什么是建筑。白林认为建筑“亦简亦难”,简单是因为它不是高科技产物,难点在于它是一个比较复杂、涉及学科特别多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需要学建筑的人具备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筑”。

他一直都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做人品质才能做好事情,继而才能在建筑上顺利进行。如果人品不好,并总想试图“蒙骗”甲方、领导以获取某些东西,那他在建筑上就不会走的很远。对于复杂的建筑,如果做事方法不当也不利于与人的发展,这可能导致学生对建筑由最初的“热血沸腾”到“灰心失望”,因为建筑对精力而言是个无底洞,无论你投入多少精力都会被吸的一干二净,如果方法不当就事倍功半,相反懂得运用好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在加班肆虐的设计领域,白林的事务所是全北京加班比较最少的建筑公司,如果没有“十万火急”的项目,他不会让下属“泡”在公司。建筑是创造性工作,“没有更好只有更好”在设计师心里不到最后时刻都不会对设计满意,所以白林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建筑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需要怎么样的工作态度面对。

建筑、教学如何能两不误?

如白林这样本科、研究生、博士都是在国外读下来的人物国内“罕见”,他认为大学的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历史原因中国在设计启蒙和理解教育方面不及一些发达国家,所以他的建筑理解和认识也有别于国内的一些业内人士。白林个性“越难越勇”,当时选择到交大教学,也遭到很多质疑和挑战,但他却觉得这是机会更是挑战,很多阻力都被他化解。但慢慢的他发现“纯”教学因缺少实践而失去了感染力,而且建筑师也应该有自己的作品。在日本教建筑学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事务所,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缺少实践又有理论,还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基于多种因素两年后他辞去系主任职务开办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