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林作品(图片来源:百度)
现在的白林扮演着事务所老板和交大教授两个角色,教学上他将事务所做的所有项目都演变成教学实例,设计上他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受金钱诱惑,而是这个设计是否可以用于教学,是否可以作为设计作品。具备扎实设计理论基础的白林,不但喜欢教学,又传授给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经验,真正达到体验教学的标准,让他很欣慰的是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学校外,白林的事务所也是一个小型人才培养基地,他将自己的方法和研究应用到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上。“优秀的毕业生、优秀的方法成就优秀的人才。”这几年白林培养的人才有基础好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甚至毫无建筑背景的,培养人才和做设计都让他很有成就感。白林坦言建筑人才的培养很耗时,而且基础培养很关键,但现在的孩子都有些急功近利,可能与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所以在培养人才上也有很大的难度,既需要前辈的努力也需要他们自身的配合,但有很多成功的培养案例,让他非常有信心的坚持去做自己钟情的人才培养。
一直坚持的三个奋斗目标
白林做事务所有三个目标:第一做有思想的建筑,好建筑。有些好建筑,但是否有思想呢?值得思考。
第二发现和培养大师级人才,“中国比日本大十几倍,日本有那么多著名的大师级设计师,中国不应该没有。中国的土壤肯定会成长出这样的设计师,要么会愧对我们的祖先”。虽然目前中国处于设计发展初级阶段,会存在一些问题,但他坚信会出现这样的人才。他也非常高兴能去发现并培养这样的人,这个过程让他非常着迷,白林希望自己的行为能与国家发展衔接起来。面对培养好的人才离开事务所这件事很多人对他不解,但他认为如果将培养人才当成事业去做那这件事就很好理解,“你培养的人,他是一个好人、能人,那无论他处于怎样的环境都会很出色。”这也是贡献。培养好的人走其他人可以进来,人才培养的“新陈代谢”过程。
第三个目标是学术贡献,白林笑言这个目标可能会比较高。但他希望能在建筑理论上,有很清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他个人带领着事务所按照这三个方向不断努力。
有思想的建筑真的高不可测么?
白林当时博士论文的结论是“建筑是思想的容器”。为什么建筑能成为思想的容器?他当时以四合院为研究对象,“内外有别”是四合院的一大特点,并很“透彻”的反应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四合院的院子很长并很多,从客人被招待的院子层次就能反映出与主人的远近关系,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观念非常吻合。“天安门广场的英雄纪念碑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结晶和五千年文化的沉淀。现代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传承这种思想,怎样让思想指导建筑。”
这种思想在白林所做的项目中都有很好的体现,比较典型的一个很大的江苏项目,当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他的事务所四家不同国家的公司参与投标,结果他们以第一名中标。白林对于这个结果的分析是“外国人肯定是按照他们的思想做设计,那我是按照中国人的思想而设计,四家公司都代表自己国家的建筑风格。但项目地点在中国,我们秉承中国人的思想,更适合中国的土壤。”在对其他三家方案进行整体细致的分析后,白林发现他们所做的建筑地块内部特别棒,但致命的弱点是周边环境和内部系统没有任何联系,很独立,这也非常符合西方人的思路。
白林觉得做自己做设计就像中医治病,如病人胃疼中医不单单要治胃,还会连带其他相关周边问题一起解决,而西医直接治胃,做设计也不能独立考虑地块问题,而要考虑地块跟周边系统的关系,而他恰恰解决了这种关联问题,这不但反映中、西方思想的不同,也是建筑和城市是思想的容器的“另类”体现。
白林经常会接一些条件很差的项目,经常临危受命,越困难的条件也最能体现设计师的实力,他被很多人调侃专制“疑难杂症”。因为他眼中的建筑很简单,他认为将建筑研究透彻后就会设计了。每接手一个“困难”项目他都要进行大量的分析,进而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绝不抄袭。

白林作品(图片来源: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