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
一个出色的建筑作品应是从建筑环境到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而实现这个理想的最佳模式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在我国,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分属于不同行业和设计单位,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在先,室内设计在后。在配合上,存在着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严重脱离的矛盾冲突。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如今己呈现出室内设计越来越多、越来越早地开始与建筑设计进行合作的趋势。这不仅是项目开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设计一体化的需要。
幕起
畅言网: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请大家谈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解璞: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存在着一个沟通方面的问题,如果和建筑师前期沟通得比较融洽,可能最后从建筑到室内的设计效果就比较理想。如果室内设计师和建筑师前期沟通得不好,或者是建筑师做完建筑设计后就不管了,那样室内设计就不会很顺利。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沟通问题。我们现有些项目是从建筑施工图阶段就开始介入项目了,给他们提一些建议,要求他们从空间和结构上满足室内设计的需要,这样,最后的设计效果才会有保障。
张晔:我们经历的项目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我们院有这样的传统,建筑师大都比较关注建筑内部空间,所以在很多建筑设计项目中,室内设计在开始阶段就可能会介入,一起探讨空间的可行性。另外,也有不少其它情况,有的是在施工图完成之后甲方才会有意向让我们继续完成室内设计,有的是参加市场投标。不同的情况室内设计和建筑之间会出现不同的关系:如果较早介入,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以及其它专业工程师在一起共同协作,室内设计师是团队当中的一个工种,做出来的是完整的建筑作品;较晚介入的时候,建筑的内环境很多已经成形了,遇到逻辑清晰而且空间控制比较好的建筑,我们就先尽量理解它的逻辑,根据使用需求,完成并且完善建筑的内部空间,弥补建筑设计配合和现场施工时的疏漏;遇到空间控制不太成功的建筑,我们就尽量整合“改刀”,把它修补成既满足使用又有较好的空间体验的内部空间。还有一部分项目,可能室内设计介入的时候,任务书已经调整了,功能需求甚至项目类型都已经变了,这就造成了室内设计需要重新大改建筑空间,甚至建筑外立面也需要随着新的定位新的逻辑进行调整。

沙龙现场
江华:室内设计是一个方面,我们公司有一个室内设计部,平时和建筑结合比较多。和建筑结合很有必要,我个人觉得建筑师对一个项目应该是从头跟到尾。
郭晓明:最近在与境外合作的项目中,提到了物料手册,国外设计公司的物料手册要求得很细,包括软装、硬装等各个方面,对每种材料和设备的安装工艺方式及做法都有详尽的描述。而业主说他们至少在国内还没有见到这样深度的物料手册,所以未来国内室内设计需要加强和完善这方面的技术资料文件。去年底中国室内设计学会组织的一次沙龙上,苏丹老师就提出了室内设计不应该为了设计而设计,应该重点考虑人的体验,做到以人为本,因为室内设计最贴近人的生活,所以说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多元的,换句话说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趋势的提法是不确切的。
张晔:造成建筑和室内脱节的原因是很多的,建造和使用脱节造成的使用需求变更,业主缺乏工程设计管理经验,报建资金的划拨程序,建筑师的内部空间意识和控制力,室内设计师的建筑意识和控制力,建筑室内的沟通不畅等等。当然话说回来,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一定要表里如一,还要看什么样的内部空间,什么样的需求,在建筑的什么部位,是什么功能等等。有的商业空间的需求就是强调体验的反差,甚至不倡导室内空间一成不变,不同时期需要有不同的表情,有的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现同一空间的不同感受。
现在所谓的建筑和室内脱节,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很多的。建筑和室内不一定要延续设计理念的表里如一,还要看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需求,考虑建筑的什么部位和功能等等。
解璞:建筑和室内的矛盾会远小于建筑和规划的矛盾,在城市里出现一个炫目的建筑所造成的影响会远大于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矛盾。
张明杰:因为项目类型和业态不一样。首先,某些类型不一定非要延续,如新旧使用功能变更了的改造项目。其次,如果延续,是精神气质的延续还是表面形态逻辑上的延续。室内设计历经建国初的建筑装饰装修、到空间逻辑强化与延续再到当今的多表情、多元化、多学科交织。室内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一直在发展和丰富,再也不能以单一的、线性的思维看待设计问题。
要作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衔接,从主观上说。无论建筑师还是室内设计师在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加强,大院的建筑师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是强项,可能在生活体验和情感细腻程度上要丰富。而室内设计师感性更多一些,需强化一些理论性和规律性的知识。
其实,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的合作关系也应该多元化的,室内设计也可以给建筑设计提要求的。比如做酒店的室内设计,就应该先由室内设计师设想出不同空间的情景,这些情景形成类似于电影胶片里一桢祯的画面,产生出空间序列关系,之后建筑师整合形成空间平面。

会后合影
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