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的魅力  > 正文
BIM的魅力
发布时间: 2013-09-06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李书雯:

你其实是在给这链条上的所有环节提一个要求,就是如果想成功地把BIM运用到工程上,就要从设计师、甲方、总包到管理者等,都必须经过BIM培训或是懂BIM,或者是每一个单位都要有一个全能人才。

李波:

因为BIM有一个输出和一个输入,输入时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整理需要一个专业的人,但输出是傻瓜型的输出。

杨之楠:

就像评LEED一样,至少在每个环节都要有懂的人,这样才允许你参评。

李书雯:

还是需要有一个懂的人。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懂BIM,是说得有一个懂得和BIM团队接口的人。

芦文昆:

你不要想做BIM的人,我们大家都是BIM里的一个。

李书雯:

不是,比如我的单位是一个外企,可能跟设计院不一样,我们这里只有一个专业就是建筑师,还得再招人,本来这方面的环节就有些脱节,我们还得想办法连起来。

芦文昆:

这个其实是另外一个层次,更多的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前段时间我们院举行了一场BIM会,在会上我就提了几点,一个企业首先在推动BIM时要自身界定自己的一个战略发展方向。你是一个产品型企业,是一个产业型企业,还是一个生产型企业?在国内能做产业型吗?要做产业型也要在国际舞台上,首先在施工图方面就拿不下来,在国内这些项目更多的是从一个产品或是作品角度,那么从这个环节,在考虑BIM时,你考虑的肯定不是整套的环节,因为都不是你自己的国家又不是你的标准,所以你首先要定位自己公司自身的位置。

李书雯:

我们不做施工图不代表人家不找我,不代表我这里不出问题,所以我还是在那个链条中,所以我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得融进去的。

芦文昆:

不对,我的意思不是不让你融进去,是让你先看清自己在哪个环节,只有看清楚自己在哪个环节时,你才能知道你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控制。

李文雯:

每一个项目都不一样,像我们实际上是划到施工图的,但是有可能是章的问题,我们外企在中国这边是一个什么样的?反过来说,如果在法国,法国就没有设计院这种体制,都是分专业的,传统来讲,中国这边的市场更适用于大项目、大设计院,甲方也会因为什么都懂而比较放心。我感觉如果BIM在设计院里是个团队不是一个分包,我觉得应该是更适合的。

芦文昆:

刚才我提到的一个是项目这两个字,就是说项目,不论是国外公司还是国内公司,大家都围绕的是项目,项目在建筑这个行业里就是建筑,不论是国外的建筑还是国内的,所以对于你们来说我觉得控制最多的是成果管理、成品控制,不要管设计院如何去实现,那么你控制什么呢?控制外观效果、最后实践的效果,达到你的满意度,达到客户的要求才是最终的目的。

李书雯:

我没有问说BIM中是谁的责任,我看的是整个结果,当中肯定有人出问题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想知道BIM在运用过程中的效率问题。

匡嘉智:

很理解李总的这个想法,我有个同事以前在加拿大HOK工作过,也是建筑师,做了六七年,他回国后也提到过这个问题,他把结构、机电都分包给其他公司来做,国外有这个BIM能力的结构和机电事务所比较多,最后能达到项目BIM成果目标,而国内现阶段有这样能力公司还很少。

陈国伟:

我来自凯达环球北京办公室,我不是纯粹做BIM,主要还是做设计,刚才讨论的问题我全部都同意,revit就是一个工具,我们现在都习惯把它当做设计的一部分,我现在所有的项目,团队每一个人都是在用revit画图。

李书雯:

我们也想这样,所以我想问一下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如何?

陈国伟:

陈国伟,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建筑工程师

很简单,有些你不用去管,就专注在设计部分,因为我们先开始做概念,再做方案,最后做扩初。当然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因为我本身的项目都是做建筑设计部分,做到全BIM的一个模型,但是如果要找第三方,因为我们本身没有结构、设备,所以我们要找其他的公司。我们的工作是用revit来做,所以现在我们就遇到一个路口,就是怎么样大家都可以使用,怎样可以把其他不同的顾问都拉进来,然后让甲方觉得这个以后对他有好处,但是很多甲方不愿意去付这个额外的钱,你刚才也问到成本问题,我觉得目前对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成本,因为我在北京用了六七年,在国外也在用,自己也成立了一个不错的流程,所以成本方面我觉得也不是有很大的影响。我把建筑设计模型做的很精细,甚至于经常要改都没问题,但是就是跟其他顾问接口时就会遇到问题,那这个怎么去解决我现在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

北京院我也认识一些同事,我觉得现在所有的专业在北京已经很成熟了,现在就是怎么把大家连起来,把这个模型带到下一步做施工,在这方面我有个想法能不能让一个很好的第三方去管理?那第三方也要涉及到钱,怎么样才能让甲方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因为我觉得设计师也是要跟很多业主去汇报,富力城也找我去汇报,当时介绍了碰撞检察,但他们觉得没太大用途,工作检察本来就是一个专业应该做的事,他反而觉得这个应该是免费让我做,所以现在我觉得怎么可以把它放到iPad里面,并且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控制模型,就是让他自己参与BIM的工作,然后复杂的工作就让我们建筑师去负责,把这个模型很简单地放在iPad里,这个我现在开始在用。但是很多时候revit也不是那么简单地就可以用上,所以这还是上升到一个层面,怎么可以让甲方直接享受到这个模型,并且他也不会觉得很麻烦,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当然还有最后一点,我觉得整体把所有方面综合在一起,让业主方感觉到空间,感觉到你的设计,包括每一个灯的位置跟空间的关系怎么样,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让甲方去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李波:

所有的专业都用吗?

陈国伟:

不是,我曾经有一个项目,我们建模做的很细致,当时可能大家都处于初期,建完模以后施工方可能会自己也在建模型,所以中间就没有很顺地交给第二方,他们做完以后,施工方也未必真的去用,所以这个就是怎么样把BIM的idea从头到尾一起融进去,我想到的就是第三方的一个概念,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很专业的第三方,所以这个可能也是我们BIM发展比较困难的原因之一。

樊珣:

我们一直说BIM这个产业链怎样,但是现在在产业链之间还是断档的,虽然我们希望设计完成的模型交给施工方,让他起到一部分作用,但其实现在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包括设计环节内部现在仍然是断开的,之前我跟陈工合作过世贸工三项目,当时他们是外方设计,我们这边来承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他们当时那个模型搭建的确实特别细,就是说很多建筑需要的信息我基本上从他的模型里都可以了解到,所以跟他的沟通是很顺畅的,基本上他把模型发过来后我要调用的信息都在里面,但他的模型我并没有用,实际上我去重新搭建了一遍模型,因为虽然他们本身样版很成熟,但都是美式的,所以要改成我自己的样版还不如在里面重新搭建一遍的速度会快一些。所以说现在专业之间可能仍然会有这种断档,但是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大,就是说首先从某个环节里,我自身的环节先完善了,然后我们再去关心上下游之间的对接问题,如果说自身还是一团糟,就让全专业去整合其实特别难。所以现在虽然国家会有很多BIM的标准,包括一些数据标准,这方面的标准可能会有一些从软件商,或者从其他更外向的服务商等方面进行一些约束,但是针对设计环节本身,他的约束力不是特别大,所以目前从标准来说,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标准其实是属于我们的院级标准,就是再往下到项目级标准,这个对本身项目的约束可能会更大,而且从管理上来说更有效率。从软件的使用上我认为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你知道这个软件是干什么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你会用软件的这些工具,第三个阶段是你可以用这个软件平台去完成一个项目,第四个阶段就是你可以带一堆人去用这个平台做一个项目。所以说其实现在好多项目的规模已经不能用单兵做战去完成,如果说大家各做各的,那么到后期数据调用阶段时就会很头大,基本很难调用出来。

陈国伟:

是的,很多人是认为我当时是拿美国公司的模版建模,其实在这几年我也开始去建立一个新的模版,然后是采用国内的一些接口、标准,所以目前我们说很多的标准,到底哪一个是建设标准?哪一个是国家体系?

责任编辑: Editor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