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BIM的魅力  > 正文
BIM的魅力
发布时间: 2013-09-06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畅言网:

所以结合刚才两位的发言,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要有一个很详细的企业定位,还得做足功课,做一个更合适这些插件的软件,那么做好这些准备就足够了吗?还有其它应该考虑的方面吗?

杨之楠:

哪个配合的好就先上哪个。

李波:

我觉得这个就跟中国搞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样,所有的计划都赶不上变化,任何人都不能说我制定出来的这个标准一定好、快,包括这个软件也是,就是现在可能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Revit,也有可能五六年后Revit软件就被淘汰了,就有一个更适合的软件或者新的平台替代它,那么这些东西都得经过人的检验,到底是第三方还是一个专业团队做,这个都是要选择的,我觉得两三年内它们还会并行,可能再过几年就又可能是一统天下的局面,比如这桌面上放着CAD、Sketchup等,但是你会发现一个企业五六个工程师出了几栋楼,风格都完全不一样。一为设计师离职,下一位设计师能马上接手,如果做不到这样的风格,企业是不愿意的,所以软件有时候它不止是对个人的考量。

芦文昆:

CCDI内部也有自己研发的一套,其实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专长,但并不是所有都有,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像天正对于CAD上个人的提升非常明显,而针对整个项目的协同平台管理方面,李正做的比较不错,那么CCDI这块更多的是在控制集团下面,基本上就是各家有各家的优势。

李书雯:

机电专业的图转到BIM上,工作量最大实际上就是习惯的传统的画法可以理解为不需要那么精细,在工程上就可以搭出来,我就按施工的做法做。我的问题是,图出到这个程度,施工都能这么施工,那在有软件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他自动拉管呢?

杨之楠:

因为要系统计算。对于建筑来讲它可以(孤立地)对节点做修改,但对于所有的设备专业来讲,改节点意味着整个系统都(多少)会受影响。有没有住过那种非常老的楼,就是一层的暖气烧得非常热,但是顶层是冰凉的?很多时候联动的因素,会使得在做节点的修改就对整体有影响,这个应该还是都要计算和分析的。

李书雯:

我的意思是说为什么这个Revit不能开发一下,就是帮助机电降低一下这方面的工作量,然后做连线。

芦文昆:

有些是做连线的,但是这是工具。如果它具备了这个能力咱们建筑师也就失业了。

李波:

这种方式也有,成本就会很高,它是一种经过理性地分析,通过电脑进行大量地计算,通过计算来分析三四个相对合理的然后让设计师来选,但这个成本大家是接受不了的。

匡嘉智:

我见过一款软件,它在一些住宅项目中能把这些方案考虑得很细,然后它会给你几个比较优选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方案深化。

李书雯:

那这个就是一种简单的参数计算逻辑。

杨之楠:

用这样软件工具的人可以没有开发能力——但是你要制作这个软件工具肯定得懂。做完后大家来用,肯定总体成本是便宜的。这个其实也是大部分机电工程师们做的事情:就是一般的设计师用现成的模版和现成的系统原理去套那些常规的建筑,然后局部的特异我们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订制计算模型,然后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哪个方案更好。基本上还是要基于计算的结果。计算实际上对工程设计始终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畅言网:

我总结一下,刚才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一些问题,比如BIM软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阻碍,还有对未来BIM在国内发展的一个展望,还有如何推动BIM。在BIM的推动过程中,需要设计师自身做出一些贡献,需要整个大环境、大背景的支持,也需要开发商和设计院的一些配合和努力。

匡嘉智:

这次沙龙的题目有些大,希望以后针对具体环节和技术来探讨,像研究异形建筑外表皮的表现方式,或者是BIM的协同平台、BIM的项目管理 、BIM在管件综合中的应用,包括BIM经理的职责等,这样我们谈起来就会收获更多。

畅言网:

可以做一个BIM系列。

匡嘉智:

我建议沙龙可以建立轮流主席的制度,假如这期是我,下期可能就是樊工,每个人主持时找一个话题,然后提前发给大家,大家可以准备一些资料,这样用大概两三个小时针对这个问题大家聊一聊,我想这样会更好。

樊珣:

其实在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各个院都有自己很纠结的地方,这些东西其实都需要有一个共享,大家每一次讨论这些话题,其实讨论的都差不多,很多是共识。

匡嘉智:

我建议沙龙可以建立轮流主持这么一个制度,假如这期是我,下棋可能就是樊工,每个人主持时找一个话题,然后提前发给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这样用大概两三个小时针对这个问题大家聊一聊。

陈国伟:

我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下次可以从一些很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下期可以去我们公司举行沙龙,由我主持也可以。

畅言网:

对于下一次的沙龙话题,大家可以提前建议。

陈国伟:

可以,你们是多长时间组织一次沙龙。

畅言网:

我们是每个月组织一次。

陈国伟:

我们可以做立面或者幕墙方面的沙龙。

畅言网:

在9、10月份时,我们网站可以举办一次这方面的沙龙。

清华院代表:

我问陈总一个小问题,就是在我看来国内的设计相对于国外的细致程度不太一样,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问题,我们拿过来一个模型,那是不是真的要做到细到某一个开关或是什么,因为业主其实是很希望有这样的精细程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工作量肯定是非常大的,那我就不知道陈总这边是怎么做的。

陈国伟:

说到一个楼要是每一个都很细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你可以选择,比如说我会选择一个最重要的位置或者是某一个幕墙做得很细,甚至连它的扣板都做得很细。比如说一个房间,可能有一些灯的按钮不太标准,那我觉得可以通过简单的图面标注。在设计方面也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同时需要好几个专业去考虑,那这些地方可以做的很细,做设计、建筑的,不一定把设备方面的东西考虑得太细,设备方面也不是说要整栋楼的铸造是完美的,只是有问题的地方做得比较细致。

清华院代表:

我们曾经遇到一个项目,结构比较复杂,对于墙节点来说它的节点塑造非常复杂,可是你要是单独拿墙甚至是复合墙都很难做到它那种外包的样子,那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我还想咨询陈总,是做一个展示品,还是说这个墙就得非常精细?

陈国伟:

有时候Revit里也建不出来,实际上施工也建不出来,所以回答是,如果你刚才说的那个吊顶太复杂了,就应该让设计师换掉他的设计,不应该那么复杂,遇到这些问题时应该从设计方面来减化。

樊珣:

我想和李总说说软件,我认为不要被软件本身所绑架,就是说我拿到Revit我所有的项目所有的接口必须都要用它,我用Revit必须要做到什么深度,其实没有那么夸张或者神化。其实对于设计阶段来说还是根据本身的需要,什么阶段去使用它可能更加合适,首先要了解软件的使用功能,了解后觉得对你哪个阶段使用更加有效率再去使用。对于我们来说,在做方案对比阶段我们是绝对不会上Revit的,因为我们项目可能和陈工这边项目的类型还不太一样,他们可能做表皮这块经验特别丰富,但对于我们来说做得少一些,所以说我们一般会在初设阶段就是当大的方案基本都定型后,然后开始再上Revit平台去深化。有些人认为Revit一上来就需要做得特别深,深到后面就没法控制,其实不是这样的,一个就是说你从管理上和甲方的沟通过程中做些功夫,再一个就是你在使用Revit时你也可以对它的功能进行片段性的拆分,比如说我在做平面时可能我就不去管立面,我就不去管这个模型本身看起来多漂亮,我就管平面表达,其实它也可以这样去用,就是说这个软件也有很多使用它的方式去满足你的需求。

匡嘉智:

我觉得如何用iPad去展示可以作为我们一个话题,我觉得里面有很多技术可以探讨,有机会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个话题。

李波:

可能咱们现在这个圈子相对来说集中在设计师和建筑师,我建议可以扩大一下范围,像业主方或者施工单位,总包单位,可以听听他们的意见。

李书雯:

我觉得BIM的未来发展能走多远多深,真的就像这场沙龙,有各个角色进来,因为现在BIM本身的创立就是基于各个环节之间的问题汇总以后可能会更好,所以我觉得取决于我们各个链条对它的开放程度、沟通程度、效率程度,这个就是直接影响BIM能不能很深入的实际应用。而且刚才提到的就是有一种想法要放弃BIM,就是因为它什么都能替我解决,其实不是这样。就像原来传统的,像控制开关,因为开关我只要用一句话就能把它控制住。就是说因为这些东西其实最后还是回归到这个效果符不符合我原先想要的东西,还是要回归到这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也来自于这个项目本身这个设计师对它的控制,比如说我只需要控制很重要的或者精装修的那些房间,简装的这些房间真的无所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也没必要把工作量放在那些上面。

畅言网:

我们之前有一期关于医疗项目的沙龙,反馈就非常好。当时我们就把各个方面的专家都请过来,有甲方、有设计院、有做医疗建筑的、还有做医疗室内后期配套的、还有做编制标准的等,这样就把各个产业链上不同角色的人都融进来,讨论话题时立场角度都不同,考虑的点也不同,以后各专业配合起来可能也更默契。我想问一下匡总,如果我们把BIM沙龙做成常态,是要把BIM各个专业的人员聚到一起讨论,还是以建筑专业为主。

匡嘉智:

我个人认为我们先不要定沙龙的形式,我们大家轮流担当每一期主席,由当值主席来定 话题和人员的组成方式,根据这个话题来看适不适合,有些话题是研究性的,有的是案例,有的是技术展示,我觉得只要把我们的组织形式定下来就好办了。

杨之楠:

BIM比较核心的部分是在信息管理部分,因为传统的建筑技术到现在为止已经足够,还能做得是更精更专,更有控制力。BIM并没有改变已有的东西,它只是让交互变的更密集,让我们效率更高。建筑业本身又带有很多的文化元素,但它同时又想带有工程因素,所以怎么去平衡工程与设计之间的这种关系,就需要更密集的交流与讨论,以及把团队之间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做好。既然行业的传统要求里,设计就不该把工程问题抛开,那么对于BIM来讲,我们现在要把工程问题变得更表面化更直接化,让大家能更快速地理解和确认,这才能真正提高效率。作为技术层面来讲,工程师跟建筑师实际上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支撑的关系。

芦文昆:

我今天就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一个是甲方要什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和我要做什么,这是两个方向,要分清楚,并不是说甲方现在不需要做什么,我一定要让他帮我们做什么,这其实就是自己自身的一个定位。很大程度上就是说甲方要我做什么和我要做什么,这个要明确,明确后这个其实是BIM在做企业推动时比较核心的一个东西。然后咱们再想说的可能就要引到下一个话题,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就是在BIM推动过程中的流程再造,这个我比较关心。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Editor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