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畅谈绿色建筑设计  > 正文
畅谈绿色建筑设计
发布时间: 2013-06-08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范文莉:

范文莉,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节能部博士

我也自我介绍一下,我跟李博士一样的,也是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我们院是在前几年就建了两个这样的专项中心,一个是绿色建筑,一个是低碳城市,李博士是负责绿色建筑,那我这里主要是代表低碳城市,等于是有微观的单体建筑。对于单体建筑我觉得刚才讲得已经非常非常清楚了,现在我们也注意到包括我们国家LEED研究,新加坡、澳洲他们现在其实都在增加中端层面的一个评估,就是标准也是各个国家都刚开始推。那我们国家其实社区层面好像是2012年也有一个试行版在慢慢推出,低碳社区还是生态城区叫什么名字我记不清了,我就谈谈对社区方面的一些体会吧。社区层面可能大家更关注的是我用哪些层面来让在这个社区里面生活的人习惯绿色化的推进。我相信单体建筑也应该是这样的,比如我们去参观深圳建科院的项目,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是一个特别有人味儿的建筑,其实它并不是说一定要加通风的概念,在窗户边工作的人会把开启的方式变成一个斜向的,那风往上吹,并不会吹开你工作的纸张,只是他把绿色和使用人的生活方式非常好的结合在一起。我觉得在社区层面也是一样,几大原则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低碳的出行,包括风能混合、公共空间的活力、社区内各个建筑之间的能源互补利用等,其实我觉得本身还是在提倡绿色生活的演变。

叶倩:

叶倩,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副总经济师

我看了看刚才基本上都是设计院和建筑师,好像就我不是。所以,我就想从另外一个侧面交流,一会儿可能安排大家参观我们院的项目,我也正好在这里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团队是在2003年策划这栋楼,那么03年的时候做这件事情比较难。没人知道这是一个方向,我们当时团队在交流做这个投入的时候,所有人就开始讨论鸡和蛋了,投入下去有没有收益,我当时的观点很明确,鸡和蛋不讨论先造养鸡场。那么,实际上我们这栋楼标准的就是养鸡场,等它造完以后鸡也来了蛋也来了,因为没有那么快的就变成全国推动,我们也是始料不及的,实际上是地球环境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度,只是我们国家和国外的开放性时段不一样。实际上从中国的高层来说97年就有中国节能法,05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十一五的规划就有约束性指标,十二五更严。所以我们当时是觉得很超前,好像就是在引领这样一个方向,但是来势那么凶猛一下就变成产业化推进,其实我倒是觉得当时举旗推进是对的,现在要冷静是更对的。刚才说标准对不对,其实有标准比没有肯定是推得快。只有经过实践你才会知道对还是不对。那么,我现在想对设计院的老总或者是规划师们提个观点,就是确实到产业化这个角度来说,它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试点示范,它是要实实在在用,所以不要忘记你原来的基本要求。那么我在做咨询的时候我会有一个很强烈的观点,如果按现在我们国家的技术体系标准来说,设计院做的产品就是60分水平因为违规就是不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及格就是60分,绿色建筑至少要80分,80概念就是要做设计咨询;这个咨询也不是设计院本身可以做,外界也可以做,设计院也可以做,反正是要有这块工作。你不把这工作放在长态的流程里去,肯定是做不出来的;需要改变的也不仅仅是技术标准,包括我们的管理体系、计算体系还有我们国家的平台体系。90分水平就是量身定做,量身定做的概念就是什么功能配备什么东西,所以绿色建筑绝对不是前期堆上去就叫绿色建筑,绿不绿最后评价的唯一标准是使用能耗降低了没有,所以国家会把最后大型公建的能耗定额作为以后评量的标准。现在为什么没有因为所有的问卷还没到上传数据的时候,差不多都刚刚推二三年,大型的公建都还没造完也还没有运行,即使上海这样一个楼的运行也要一年以后。我还掌握了全市的,大型公建的实际用能数据,我们急需绿色建筑要上传数据所以我们相信,就随着往前走会越走越实,这个是我们行业的一个方向。对国外的很多评价标准我也是有很强烈的观点,盲目搬是要水土不服的。因为气候条件、技术水准、经济特点、文化要求、生活习性都有差异。它提供人生活的场景是必须和我们这群人原来的习惯相符合。我们也是一直说像这样一个咨询要加强,然后对那些产品的选择要加强,不是供货商的一个产品就可以用,是必须经过很好的测试、评估,楼宇造完或者是建筑造完要有很好的调试,才能在全生命周期发挥作用。我们的实践也是有很深的体会,不管绿色建筑也好,任何的低碳城市也好,在我们推的节能减排技术里面,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适合需要实践检验需要我们每一个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付出努力,所以我是觉得刚刚开始路还很长。如果从设计角度来说,革的是自己的命,从业主角度来说是我们要影响他,而不是跟着他的脚步走,所以我是想未来前景很好,是一个朝阳的产业但是一条很艰难的路,必须有长期的坚持和我们革自己命的精神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杨欢:

杨欢,联创国际上海有限公司绿色建筑部高级建筑师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联创建筑设计公司的杨欢。我现在是负责我们公司绿色设计方面的重建工作。我们公司现在有1600人,每年大概有600多个项目,现在明显发现到甲方对绿色建筑要求的比例一直在增长,特别是今年。今年我看到国务院办公厅发的一号文,就是关于绿色建筑要大力推广,所以我们很多的项目没有说提出要做绿色建筑的,现在都要加上绿色建筑的指标,董事长就会觉得有压力,因为之前我们其实有这方面的人才,但是都散落在各个部门,大家从来没有用绿色建筑的设计去做,因为整个设计的思路大家都没有扭转过来,如果要设计绿色建筑大家可能还是停留在我先把这个房子设计出来,然后在里面加上各种各样的技术堆积在一起就降低能耗了,这样就变成绿色建筑。实际上我们德籍的设计师还有美籍的设计师包括欧洲的设计师都有很大区别,他们从来不提他们做的什么绿色建筑,但是他们的思想真的是融入到设计的思路里面了。他们从一开始前期设计就是拿到这块地他就在想怎么样去利用这块地,怎么样去节地、节能、节水,这就是一种设计本能了。但是他们却从来不说我设计的是绿色建筑,所以现在我们也想把他们这些设计思路提炼出来教育我们其他的设计师。另外绿色标准有哪些不合理?实际上我之前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有一个LEED认证,但是我发现LEED认证可能还没有我们国家的标准严格,但是区别就在于我们标准虽然很严格,但是我们执行力其实是不够强的。LEED标准可能没有完全那么严格,但是他的执行力会更好一些。这边可能就跟刚才说的一样,我们在设计好以后,再堆积一些节能性的东西。我上一次去北京开绿色建筑大会,关于绿色建筑的成效就发现很多的设备和技术都用上后,但是在使用了多长时间以后,那些大楼的绿色建筑技术实际上运用情况是非常的不理想,比如雨水回收系统利用率大概只有30%。我觉得我们的标准实际上有很大提高的空间,包括真正的把这些技术、思想落实到实处。

畅言网编辑:

谢谢杨工,杨工也是把我们下面一个话题给引出来了,就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封总请谈谈您的想法。

封浩:

封浩,新加坡HAL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们在2003年跟新加坡设计公司我们联合成立了一个合资性的方案前期设计公司,我原来在河北院是总建筑师,主要负责方案创作这一块,后来我们把创作中心跟新加坡这边的一个公司合并在一起,成立了方案前期创作公司,现在我们有几家加盟公司,然后形成一个小的集团公司,总共有270人。方案创作公司就是新加坡HAL,这边有近70个人,所有的前期方案创作这块都在新加坡HAL这个公司来完成,另外那几家公司都是后边施工图设计,我们这边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第一次参加畅言网的沙龙,首先感谢畅言网对我的邀请,那么看到这个话题,我们在设计中也遇到过,也很感兴趣。从我们平常的工作内容来讲,主要是方案创作前期,我们经常关注前期的一些方案,有的时候跟甲方讨论建筑的形态、布局等等。绿色建筑这个概念近几年在方案创作中甲方也提到过,我们也碰到过这方面的一些需求,包括公共建筑还有居住建筑,甲方都有模糊的一个想法。我们去年做了重庆的一个项目,是一个高层写字楼带一个商业的综合性项目,甲方就提到说这个项目要拿到绿色三星,但是具体三星是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个认证,概念不太清楚,我们在给他做前期概念方案的时候在前期考虑这方面。还有一个海南的居住项目,甲方也提到了这个,他说我们希望在这个项目里面能有绿色的概念,让我们去做研究。所以我刚才听到杨工说的这些,在我们的方案创作过程中有这方面的感受。我觉得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讲,应该是把绿色生态这种概念作为设计的一种本能。其实在整体布局,在你做设计的时候要有一个这方面的意识。对绿色建筑的理解,我觉得除了咱们标准规范这几方面要达到多少项以外,我的理解就是要把这个建筑的各个阶段,从建造、使用、到最后报废期,在各个阶段应该对这个自然环境一直保持一个相对友好的关系,那么能做到这点就是绿色建筑了。在建造过程当中对能源的获取、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在运营的过程中能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能够减到最低,包括它最后的拆除,产生尽量少的垃圾,然后拆除的这些东西还能够回收利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绿色建筑,所以从这方面理解我就说从前期方案创作这块要有这种意识。如何去达到三星的标准,从方案创作我觉得对当地确实是要采取因地制宜的这种设计理念,选择最适合这个地区和这个建筑的一些相关的技术,从而去减少它对环境的影响。因为现在从建筑的一些产品包括能源利用、地源热泵、采光方面的一些光导管的这种产品,包括太阳能等等这些产品,要合理的去选择它,并且跟建筑的功能、造型各方面相配,我觉得在我们方案前期创作这块要有这样一些想法。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