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勇善:

齐勇善,苏州市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裁
我们苏州绿建成立的时间不长,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向上海的建科院学习,他们做得非常早、非常成熟。我们下面有一个自己统计数据,上海建科院的华东区和上海的绿色建筑咨询工作、报建工作占市场份额的70%,江苏的整个绿色建筑报批是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我从几个方面讲一下,因为我们这边苏州绿建原来是跟苏州市设计院合资成立的,走到今天实际上也是有很多自身的问题,也有外部市场的问题,我从几个角度来讲一下。从背景上来讲,因为从去年开始十八大的时候李克强是副总理,他提到节能生态持续,所以我们对这块的研究就是低碳城区、城区能源规划,包括绿色建筑单体,我们主要是从这个背景下来做这些研究工作。那我们感受是这样,因为绿色建筑这块涵盖的点特别多,有的可能是从设计院的角度或者是从我们公司本身也做新能源投资和施工这块,但是感觉跨部门比较多,特别是跨专业,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成立单独的一个组织,包括对内、对外是要有专门的人来研究。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个困惑是什么?就是社会上非常热,还有一个是杂,什么人都可以做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这是我们讲的遇到的现象。还有一个是我们跟业主还要做培训,市场上这种状况我们也比较困惑,现在就像叶工讲的最终的热点问题要冷静,我觉得是不光我们自己要冷静,我们的业主也要冷静包括政府也要冷静。现在是外面的绿色咨询报建这块价格比较明显,可能10万块钱也有人做,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最早报是60万,这差了将近6倍的价格了,那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也在思考,是不是就仅仅停留在绿色三星或者绿色认证的文本报价,文本的组织和打印上,这是一个我讲的可能是要真正为业主量身打造,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是我讲的市场这块要思考的问题。还一个我要讲的是关于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绿建这块可能我们研究得也比较少,更多的是参照国家的体系,像中建院、上海院、上海现代集团可能都已经形成了自己标准的一些技术措施,我们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能够与走在发展前端的这些企业,把他们的经验进行分享,如果这样的话可以使这个行业更健康。对于客户这块刚才我们也谈到了一点,其实讲到一个内部客户一个外部客户,现在很多的设计师他对绿色建筑也没有特别深的了解,没有成为骨子里自觉的一种行为,就是现在的很多设计师还达不到,包括一些专业做绿建的,他只是纯粹为了套那个指标,这是内部客户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外部客户,外部客户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像前面讲的非常好,要引导他们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不是多花钱还是少花钱,还是说甚至不花钱就能达到,这个要给他引导,有些业主说我不差钱,你把你的技术全给我堆上来,那实际上我们还要给他做一个引导,说服工作是非常的难,所以像这样的沙龙,我也希望畅言网能把绿色建筑的普及知识让业主那边有一个认识。第二点我讲的是对客户这块还要有坚持,这个坚持一个是我们自身的坚持,一个是对客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们也要坚持,因为我们现在跟业主打交道的时候,他不管你要干什么,甚至是设计都已经完了再反过来做绿建的咨询,我只要本子谁价格最低我就让谁做。我现在感觉到咱们国家建设部也好,对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标准的评审是非常的不严肃。很多房产商,包括政府投资的一些项目,他只是说我只要有这个标识我就宣传了,至于后面弄成什么样他不管,因为这是我们国家他的任期决定的,我只要把这个盖完后面是什么样跟他没关系,但是我们讲有些东西对绿色建筑这块一些技术,包括一些理念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坚持的,就是坚持终究会有收获的。最后我讲一下关于前面有一位讲的,是先设计还是先咨询。我觉得绿色建筑需要我们引导把这个体系给它建立起来,是你来控制设计,不是设计反过来影响你。最后我讲一下绿色建筑的前景,刚刚大家讲的我也认可,为什么我也对这块非常重视,后来做绿建这块的工作呢?因为我们公司现在跟一些房产商合作是做城区运营这块,他拿到30平方公里或者是几百万平方米,可能需要我们很早就要介入进去像这样的城镇化建设,这样一定是我们绿色建筑得到应用的这样一个切入点。我们想一个行业如果符合市里的要求和政府的要求,那么这个行业一定是个朝阳行业。还有我也认为我们绿色建筑这个行业实际上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一个行业,我希望每一个单位今后能够在绿色建筑这块能够达到自己应有的贡献达到应用的位置。可能我们更多的是实施阶段,咱们可能有做设计的,从绿建咨询到工程实施甚至运营,我们现在也在跟一些设计院有业务了,我们可以双方一起来做设计、咨询,或者是我们可以给提供一些培训,使你绿建咨询这块能够对客户也有一个好的交待。包括材料认证,材料认证这块也是我们比较头疼的一块,因为现在互联网时代材料的价格非常透明,另一个是认证的标准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我觉得业主有压价的要求,企业还有利润的要求,这之间都是比较矛盾的,我希望畅言网做材料认证这块。现在很多的节能材料和一般的材料就用2-3年,5年以后这种材料不坏的也特别少。

沙龙现场
畅言网编辑:
刚才齐工说设计师不光自己要用功,还要引导甲方,如果甲方得不到认识对我们设计会有一些阻碍,所以设计师也要去引导甲方。叶总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多,建科院这边是如何引导甲方的?
叶倩:
我们跟设计院还不太一样,如果要我们来做一般也是甲方委托,而设计院现在也要习惯找第三方委托,你自己委托他保证不跟你签,其实他是有常规设计的要求。那么这个东西我们还是要求它不仅仅是对设计有帮助,如果你做一个前期规划整个咨询的话,以后对他产品的采购都有好处,其实花小钱是赚大钱,但是他想不想去赚这个大钱这是关键。而且我们中国现在的模式确实是有问题,就是说他其实在建造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是存在补贴,补贴是他是希望你撬动他来做,然后再做增量,那么这个就贴切了。如果你还是按原来来做,然后再把补贴加上去一定不节能不减排。就是像团队一样单项看都挺好,但是放到系统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你们4月份要去看那个楼也是这样,五点钟下班,四点钟空调全部关掉,那每天省一个小时一周就五小时省下来了,如果运行不注意这个,还是照样浪费。同样,我们如果自然通风做得好,我们可以延长过度季节,就是别人开我还没开少开一天就是节能,这个人365天不同季节去看,不是看一个小时的效率。当然现在缺少的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样板楼,深圳院在我们后边造的项目相对来说就更贴切,深圳院你说他有很好的价值那是因为符合深圳,他也不能搬来上海。另外,他的办公楼能耗是我们去做的评估,这个单耗的面积有很多边界,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都做了这个东西会越来越好。但是上海服务业把咨询服务要放大,设计院也让他做服务,我们也要做服务,但是我们不该做的东西一定要还给设计院去做,否则大家肯定会说了建科院又没有做设计,其实不是这么一个概念,互动是应该的。要做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分工,其实我们还可以帮很多设计院讲,难度提高了你应该把设计院设计费加大建造费缩短。
程之春:

程之春,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上海江欢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从我们公司的架构来说,业务范围主要还是针对一些高层、超高层、大型的公共建筑、电视塔等。就我个人而言我有一个感觉就是绿色建筑的标准是一方面,前面几位专家都说得非常好,非常关键的就是作为设计师的理念,上来就要有节能减排、低碳这方面的理念,不管主业怎么来要求你,你是有一个社会责任在里面。那么再小的设计点从标准来说,都不是一个强迫性的,这样慢慢变成熟变成一个强迫性要求,再小的一个点,如果放到全国来说他的影响还是巨大的。那么我们公司也有相关的一些项目,也有一些绿色建筑的元素,有些是发展商自己有这方面的想法,想要有卖点,他并不特别了解技术性的东西。当然他在前几年房产比较热的时候,他们积累了相当多的一些资产,他希望能够锦上添花,那么作为我们设计师来说,头脑要冷静。就像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中医,他是整体来看待一个人体的健康,而作为我们建筑的节能减排,一个生态、绿色建筑来说,现在没办法,标准只能向西医的检查验血来测,遮阳系数一个一个指标来看。像汽车、冰箱的节能标识相对简单得多,而我们这边的一些技术放在各个点上可能都是加分的。刚才齐工说得非常有道理,在九十年代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它是窄通道内循环这样一个双层体的幕墙,国内也是第一次看到,甲方很有钱是国企,他面想看到底有没有效果,因为你加了一些东西以后,能耗到底能有多大的变化,所以双层体的幕墙争议非常大,在不同的地区,包括幕墙本身遮阳系数低了,但是在规范当中未必能够反应出来,就是我们的规范也好;一些计算的软件也好,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能够完完全全反应实际使用情况。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不能孤立的看某一个条文,要时时刻刻知道你做出来的这个决定对于整个项目到底综合决定是什么样的。和甲方也是,我们要很负责的告诉他,你一项一项加上去,去评二星三星,你真正使用起来能够给你带来多少价值这个是关键。还有我们公司的姜总是结构大师也是做了很多结构的优化,我们公司也是有一些这方面的业务。那么在结构方面在绿色建筑运用当中的相关条文并不是特别的多,当然钢结构也会有一些管理方向,但是这些年来姜总提倡的做加法,首先是结构安全。接下来怎么来节省材料,而不是说为了安全把柱子越做越大,地震一来反而效应不好。那么,这个观念怎么样做一个整体的性能化的设计呢?像我们公司现在是把各个专业作为整体化来做这件事。有的甲方他钱不是特别多就要花在刀口上,那这个钱做加法还是减法,真的是要靠团队整体是要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做一些适宜的设计。我们感觉还是需要通过和建科院这样一些专业的单位交流合作、宣传,我觉得今天再忙我也赶来,来听听大家这方面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