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超:

陈逸超,上海(大境)意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我是来自上海意城的。我说一下我的感受,因为在我接触的业主中比较多的是一些北方和内地的开发商,在这些开发商项目运作过程当中,他们开发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还是一种短、平、快的发展模式。这里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感觉,就是他们在进行项目操作的初步,想的是怎样有利于他们的项目快速开发,在整个项目的前阶段他会找一些没有障碍的比较平整的土地。还有一种就是在比较好的一些自然环境里面,为了能够快速的推进项目,在没有经过一些必要的审批手续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场地处理,那么在我们来看,这种工作其实就已经是在起点部分落户了很大的一个程度,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需要引导的过程,怎么样在这种已经被破坏的环境里面去重新引导他们还原或者说是弥补他们所做的一些工作。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说的是,一方面在我们目前制定的标准上可能在大城市执行得比较严格,或者说每个开发商都有意识去要执行那个标准,能够作为他项目上的推进点。那么怎么样把这个理念往内地来,能够使他们的开发商甚至是政府相关部门也能够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而且比较艰难的过程,因为是跟地区的发展程度有关。那么我们所能做作的工作,一方面来说自然条件就是先要引导他们有这样的意识去对绿色建筑上的接受,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绿色建筑在他的前期投入会有更大的投资,那么在收益上来说他可能在物业产权上转移出去了,这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就是从感受上来说,绿色建筑为什么在一个单体建筑上或者是重大的公建项目上把握,或者是它的监督者都会有侧重点,这种绿色程序的概念怎么样能够体现,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比较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我们国内的开发节奏、开发的规模太大了,区别就是跟我们所推的示范性的绿色建筑区,可以长期的进行一个研究或者追踪的这样一个环境,比如我在这个城市做项目,他刚刚把这个环境研究好了,起了一大片住宅区,那么我后面居住建筑再搞的时候那可能等他项目建成了,外部的因素对它影响的一个前期的条件已经完全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涉及到环境或者在技术的使用上就必须要有前瞻性。这个我认为对自然条件不单单只是一个真正的自然环境,而是以周边整个城区的一个城市环境或者是一个城市条件,对一个项目怎么样能够运作进去可能是在以后的研究当中是提前考虑的。
李常荣:

李常荣,上海同济意城智慧设计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我这边主要是负责市场,可能对技术方面不是太了解,刚才我听了大家在绿色建筑方面讲的非常专业,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这边先说一下他刚才提的建筑材料,因为昨天晚上正好看中央10台的时候有一个建筑材料,就是说防火并且做过实验,里面温度点可达到1000多度,外面测的话只有10度,这是一种节能材料吧,有可能在绿色建筑上运用得比较多一点。我再说一个,刚才我给大家的名片上面写的是同济意城智慧设计有限公司,因为我们是一家公司,但是现在我们跟同济科技园这边联合共同创办了这个同济意城智慧设计有限公司,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刚才听大家都说生态、环保、绿色建筑的这些,所以我就想这种绿色建筑应该是一种智慧、智能,只要是绿色建筑我觉得就是更能够方便人们的生活。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智慧设计,我觉得智慧城市跟绿色建筑其实是相互交叉、互补的,有可能在未来是会相互促进。因为像智慧城市它利用了一个互联网还有一个云计算这种先进的信息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而达到节省成本,然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大家竞争力的过程。云计算是一个平台,就是绿色建筑资源都存在这里实现共享。
蔡文卫:
那你们做咨询吗?营运三星的有没有做?
叶倩:
营运三星少,因为大型的建筑强制标准还是三年前那个,我们自己的几个示范工程都是按营运做的,但是他有自己的个案馆而且他不是日常运行的。运营三星基本上很难抓住他交货以后,那么现在用能耗数据去卡。你不能说都是绿色的上来,然后比普通楼的能耗还高,那你自己找问题去,我倒不是说绿色建筑不好。而且像上海的话不经过一年不能算完成了,所以他必须经过一个冬暖夏凉。所以运营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我们要联手抓,你光有那个没用,如果现在我们对全市能耗数据都很清楚的话,那么上来他就知道排在哪里,那不行的我就告诉你赶快叫你服务公司去做。然后。他就会有动力去做,要不然这个情况也都这样的,所以为什么说能耗要传递,而且像现在你如果拿补贴的话,政府第一步就要求你把能耗数据上传,上传就是说让公共数据集取了以后就可以对他有一些指导性,所以我们全市能耗统计2006年就到现在全部有。建交委的平台,是市级的平台,中央财政和市级一起拿钱的,所以我团队在做。第二,我们审计报告也是市场化在运作,那么审计报告有个汇总,那审计就回楼里去看功能,那我们和业态都分开。然后今年就是抓两个,一个是绿建要上运营,三星不管你评不评都得上运营,只要你要拿补贴。第二个就是拿过再生能源补贴的,那么也是把服务在推动,但是上来是动真格的,就是你不能比原来楼还排名靠后,这个情况也会有。
叶倩:
这个指示出来到财政把路走开没有一年你想都不要想,就是走通了你都没有到拿的时候,他不是现在要评到底是运营了再拿,至少有一半要有这个东西。
石玉蓉:

石玉蓉,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工程师
我是上海院的。近几年来建材,特别是绿色建筑这块我有一些想法,我想要把这些建材评星级的分数最好能够串联起来。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从提高设计师设计能力的角度来讲,绿色建筑是全体设计师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一方面我们是有专业化的绿色团队,从方案设计开始就已经参与计划了,那么现在这只绿色团队也是在慢慢学习。另外一方面我们全体设计师,从一开始做方案的时候绿色概念就要渗透进去,我想我们能做些什么,就是说针对绿色设计这些手段进行整合。然后我的建议是能够把一些优秀的案例进行整理,包括建材星级的那些分析可以给设计师做一定的参考,最好有模版化的东西,能够让设计师有个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