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所长贾更生
贾更生:
关于居住区、住宅、小区,作为建筑师的十几年的发展感受,最开始是关注户型、面积是否合理,这也是开发商关注的重点,这在现阶段不是问题,所有设计师必须做到户型的合理设计,满足容积率、日照、间距,这是必须要求,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设计师仅仅满足这些要求是不够的,满足了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就是环境与配套。小区里所有人首先关注的是平面、面积、等问题;第二是绿化、容积率、密度、环境,这也是关乎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接下啦就是配套服务。设计师有时候只是预留了足够的绿地面积,至于空间是否好用、人群的感受,关注度往往不够。配套不是将指标放进去就完成了,而是真正考虑小区居民将来生活是否方便,能否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看到许多譬如50万平米综合体项目,到底有没有来用,有没有专业人士来调查哪些是必需需求。现在许多设计师被开发商和策划师所左右,一些论点和高调都是很虚的东西,我们在一线做的是实际的工作,具体到图纸上,户型和面积必须合适,以及绿化和环境布置得是否妥当,另外商业配套是否能满足住户群体的合理需求,配套少了肯定是不方便,多余了会造成浪费。设计师的着眼点往往不够高,只盯着书上那点东西来做,没有从宏观角度来观察问题。我们发现开发商也在转移重点,比如从卖房子到持有,保证后期的运行和服务,以及交房几十年后为业主提供的更为实在的东西。开发商如今已经有了这种转变,实际上也为设计师提供了榜样,即不能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平面上,更应当注重建筑设计为社会提供了怎样的产品,图纸上没有体现的东西,设计师应当同样考虑。

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二所副所长张鹏
张鹏:
感谢畅言网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机会,听各位前辈探讨规划方面的经验。刚才大家谈了许多设计师方面的问题,而我是从规划的角度来看,其实规划涵盖的内容相当多,包括总规、修规、旅游规划、专用规划等。我谈一下我的两点想法,两个关键词,分别是“人性”和“文化”。许多项目做前期规划调研,工作不够细致深入,许多社区商业空间内部实际都处于空置状态,原因就是调研工作没有到位,我们现在做社区项目,会花费两周,很长的时间在当地做调研,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现在一些项目只是按照规范执行,不管周边情况如何,实际上项目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开发商的理念,也由周边功能的影响左右,是否符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第二点关于文化的问题,许多小区开发商都是做些欧式建筑和景观,包括刚结束的十八大会议提出的“打造文化强国”理念,这涉及到自信问题。我们中国人在文化方面是缺乏自信的,国家真正的强盛实际上表现在文化输出上,我认为我们在做商业空间、旅游规划时,应当把中国当地文化更好地演变,揉入到设计当中,这应该是中国今后规划发展的方向,不要去过多欣赏国外的建筑结构或外立面,而是要去思考怎样打造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城市,这是我们规划师应当做的。不要试图把北京做成巴黎,把上海做成巴塞罗那,这是不可能的。外国人到中国后,可能有种千篇一律的印象,包括我们到广西、杭州等地,许多城市发展发展真的非常雷同,这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刚才一些前辈提到在设计方面,有没有可能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我们中联环每个所都有各自特色的方向,我们规划二所做养老住区项目较多,我们和美国一家公司合作了一个香河3000亩养老住区项目,美国养老模式运营得非常成功,在合作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我们发现了问题在于中国和美国的老年人在性格和行为方面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把美国模式照搬到中国显然不可能,美国要求住区内住户均为55岁以上,18岁以下的人每年探视时间不得超过三天,这在中国老年人是不可想象的。作为规划师,我们应当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老年人的心态特征,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规划道路。我们从环境、功能、基础设施方面,真正研究出适合中国老年人的规划项目,其中环境包括交通和社区的整个大环境,以及植物搭配,不能有敏感或带刺的植物,包括低按键、高插座等等一系列东西。另外,我们想谈到的还是人文关怀精神,美国许多高档养老住区室内空间实际上很普通,但很有生活气息,包括一些小摆设,每个老人的兴趣爱好都会体现在他居住的空间内。中国老年人有精神诉求,需要一种寄托和伙伴,我们的养老住区规划应当做到文化和人性的体现。此外,提到生态节能问题,其实最好的节能是我们可以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规划师,交通是否畅通,地下停车位设计是否合理,这些直接关系到住户的感受,如果这些设计都是科学的,那么就能提供一种可持续的节能模式。谈了这么多,规划还是要体现人性和文化两方面,我觉得这才是中国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

阿普贝思联合设计机构设计师高天阔
高天阔:
我们阿普贝斯做景观设计项目较多,我们这次活动正好是将景观设计和建筑一起来谈。景观属于设计过程中较后期的阶段,从规划开始,接着做建筑,最后做景观,这个阶段涉及到许多具体细致的事情。现在许多项目都是建筑风格决定景观风格,建筑形态决定景观形态,建筑大多相对独立,一个区域内可能有成千上万种建筑,景观的风格也特别多,那么设计师或甲方能否从规划角度,对风格进行统一的把控。上海浦东、浦西两个区域,我个人比较欣赏浦西相对统一和连贯的外立面,浦东建筑相对较为独立,没有统一感。我是从景观角度,考虑是否可以反向推断规划设计,这是我的想法。
陈凌:
曼哈顿的城市规划是1807设计的,1811年被法律批准实施,从批准到今天200年没有被人改动,除了中央街区一些小的改动基本没有改动。我认为美国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就是他们最精华的地方。我们如何去设计城市?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看看美国人的实践,当时在1811年的规划设计并不具备今天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只画了单线图,只有一张纸,画了若干个长方形的街区,在长方形之间是街道。我需要强调的是:美国人在当时曼哈顿规划图中没有定义功能、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问题。1811年之后开始建设,整个建筑过程中,总体的规划设计没有做任何调整,都是按照图纸在执行,遇到丘陵和山都坚持开出道路来。200年之前,根本没有人规划要有摩天大楼等,没有人知道911,美国依然是很强大的国家。
城市是生长的,我们某一代人和个体建筑师和规划师,我们如何能聪明到预测200年以后的事情,5-10年以后的事情我们甚至看不清,但是美国人做到了,200年前画图的时候没有汽车,才有了美国现在的单行线的组织,汽车用量增大后以后才考虑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美国对建筑高度的限制,纽约有很多规范对建筑高度提出要求,都是20世纪出才开始有关于对天际线的控制,出现摩天大楼、电梯和钢结构,城市的密度才开始控制。
我们现了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如何去解决,还是我们应该放松一些,也许我们任何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应该能够画一个“网”,为什么中国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在与我们城市的尺度太大了,在美国的地块都很小,并不是他们更聪明,而是我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这样一种政治模式,使得我们的土地是这样使用方式。有些问题是在某些层面是无法解决的,但是解决方法我们可以讨论。我认为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城市网格,我们的城市网格太大,这实际上是一个尺度的问题。任何事情应该在很和谐的尺度上去发展,我认为城区住区规划核心词语应该关注两个字——“行走”,如果我们的社区是能够走路到达目的地,我觉得是很棒的。曼哈顿这个城市是适宜行走的,北京这个大城市真正走路的机会很少。如果任何规划和设计能够让人们用双脚去体验城市,能够因此感受到幸福,我认为这个设计才成立。我们不带门禁卡能够走多远,走多长时间,能够享受到什么样的城市服务?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我们需要向曼哈顿学习,文化的自信是多元的,能够步行的曼哈顿城市设计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