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中国生态城建设,痛并憧憬着
发布时间: 2013-09-1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生态城的庐山真面目

生态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生态城。”张文波告诉记者。“门头沟开展了多种生态修复科技示范工程。选取了煤矿废弃地、采石废弃地、废弃石灰矿、采砂废弃地、公路边坡以及生态退化系统等六类比较典型的生态破坏类型1082亩,引进实施了21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根据修复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种植观光园区、养殖园区、河道生态公园等土地开发利用项目。”虽然我们不能看见一个完整的生态城,但是从北京市市规函[2010]1781号文件中“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生态宜业宜居的综合功能新区”的描述中不难想见她的概貌。当然,这些文字也是建设生态城的要求和目标。

在今年1月的两会上,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了北京首个通过审查的生态城规划——丰台区长辛店生态城的一些情况。社区里的住宅中,将安排15%的保障性住房,同时还就近安排3%的SOHO建设面积,目的是鼓励居住在SOHO里的个人创业,减少出行。不言而喻,减少出行就能节约大量资源。同时,该项目倡导绿色交通,设置了区域集中商业和邻里服务中心,如幼儿园、学校等配套服务,确保居民在500米和400米内可以到达邻里中心和公共广场等开放空间。因为步行出入方便,可减少私人汽车使用。可以想见,如果这样的生态城建成了,推广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普通空间了,那么像北京这样交通拥挤的城市就不用再限行、限制购车——到那时候,人们恐怕就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私人汽车了。对于出行问题,王东教授感慨地说:“天通苑、回龙观和那些建在北京周边的‘睡城’增加了多少的能源、人力、资金的浪费!”

长辛店生态城社区还规划了完善的公共交通站点,并开设区域内快速公交系统,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所有居民都可以在500米内到达公交站点和公交专用线站点,并可以通过快速公交系统和步行,无缝换乘地铁14号线。另外,生态城还模拟了城市通风廊道,减低热导效应。比如依据主导风向等气候条件,建筑布局合理的通风廊道,使得建筑通风条件良好,夏季室内自然通风良好,减少空调使用时间。社区拟采用地热采暖系统,使用清洁能源,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这样的‘城’里工作生活才是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王东教授说。对这样的住宅产品郭卫东先生信心十足地说:“这样的产品不仅有市场需求,而且会取得消费者的溢价收益。如果有,我先买一套。”

生态城的海外图景

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生态城,国外的情况怎样呢?“世界200多个生态城,美国也发展了几个。美国有几个大的专家,例如麦克唐纳,近期又来到中国,他曾撰写了《从摇篮到摇篮:重新思考我们的生产方式》一书。该书主要写的是与生态和谐、人类可持续发展。但到底什么是生态城,至今也没人解释清楚。”张文波告诉记者。

今年1月底,瑞典大使参赞柯拉克先生表示,瑞典在生态城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北京政府高层、中国政府高层都曾造访该国的生态城。其中,马尔默和哈马碧的生态城颇有些名气,也代表了瑞典在生态城建设方面的最高成就。不仅如此,瑞典政府与企业还与唐山市政府合作,深度参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规划与建设。柯拉克十分肯定地说:“有一点可以说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规划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水平最高、技术最先进。”

柯拉克先生描述了瑞典生态城的图景轮廓。“生态城有三个层次,浅绿、绿色、深绿。”“浅绿,虽然也叫生态城,但它侧重公共绿色空间,屋顶装有很多玻璃;绿色生态城不止关注外观,在规划初期就对环保系统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周密的考虑,如垃圾处理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浅绿、绿色两个层次的生态城,柯拉克只是做了简短的介绍,甚至一言以概之,而对于深绿层次的生态城他用了相对较多的语言来描述和说明。“深绿是瑞典生态城的典型。(这个层次)应对问题的挑战(的思考)更深一层。”柯拉克用举例的方式说明该类生态城所拥有的特点与功能。

“通过对污水、垃圾的收集,(不仅美化环境,而且可以)变废为宝,使垃圾、污水转化为资源;有机垃圾经过发酵变成有机肥料;通过过滤与收集,马路上没有积雪、雨水;房屋(顶上的)植被(对房屋内起到)隔热隔凉(的作用);在生态城内运用各种方法减少私车使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减少私车——拼车;(所有的措施使)室内产生热的只剩下家电,没有必要加装加湿器和空调;利用地热系统,冬天把地下水抽上来供暖,夏天把水抽回去保持室内凉爽;对于工业余热,不会直接制冷然后排到海里,而是将它们连到一起,通过地下管网(为生产、生活)提供热源。”“垃圾焚烧为小区提供热源,有99%的使用率;在瑞典,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较高,例如马尔默利用太阳能、风能比较多。”柯拉克补充说道。

生态城的内在涵义

尽管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十分完整的生态城,但中国的探索实践、理论总结加之国外的他山之石,我们对生态城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实践与理论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生态宜业宜居的综合功能新区”是她的本质核心与诉求。

  张文波基于上述的本质核心与诉求对记者阐述了生态城的内在涵义。首先是物种多样性。物种构成食物链、生态链。“在生态城(社区)里,应该有虫、有草、有动物,以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在国外的某些城市可以见到野生动物”,在国内,大多数城内的动物只是宠物,“宠物的大量存在是城市的另一个弊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以前谈城市会把物种剔除。”其次,生态城中资源消耗与生成的平衡。“常规城市的发展特点是越发展资源越匮乏。例如水资源,现状是发散式的消耗,生成与消耗不能平衡。这样下去的话,由于无法形成平衡、无法区域内自补偿,最后导致资源枯竭。在张文波看来,生态城(社区)的资源是可以自我补偿的。

谈到资源补偿,张文波说到城市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他用“扰动”替代影响。“地上有水,地下有暗河,天上有天河,该向上流的向上流,该向下流的向下流,三河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而巨型城市的建设将这种水汽的循环截断了。”另一个扰动是城市对人类自我健康的扰动。“常规的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环境,影响了人的寿命。然后又寄希望于现代高科技延缓、抢救人的寿命。在生态社区,环境不会对人的寿命有不良的影响,在那里人可以享受应有的‘天命’的寿数。生态城追求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生态社区的内涵还包括自我适应功能”,常规的城市则没有这种自适功能。“例如雨水过多无法消纳。因为它里面全是油漆路,完全靠排水系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城市的这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在生态城(社区)里,经济的发展是需求促进发展即自我发展;生态社区有自我组织功能,它是经济自我发展的基础。”

“最终归结为一句话:生态城是人类肉体修养生息之地、人类灵魂修炼升华之所。判断一个城的建设是否是生态的建设,从文化角度讲,就是看他是在50年后被人拆掉还是500年后被人朝拜。”在我们明确了生态城的貌相、内涵之后,可以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国为什么会兴起生态城建设热潮?

首先是人们希图修复生态、与生态共融互生的美好愿景。“(人类)面临的不只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在张文波先生看来,已经被人类破坏的大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已经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存在。“人之所以需要城市,是更高层次进化的需要。”张文波的理解是人类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生态城的出现就是这种必然的表现。“以前的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大自然的恩赐,现在已经证明这种发展方式不可能持续。就像吃砒霜,吃的少,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中毒迹象,但吃的时间长了,毒素积累多了,就不行了。”王东教授对此有同感。“人对自然征服、改造的能动性不能超过自然的承受能力,不认识这个规律,而是一味过度、高强度依靠、开发自然,使自然生态遭到严重迫害,势必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上世纪)80年代,(北京)石河塘、冯家峪都发生过泥石流,情形很悲惨。在对大自然征服空前的情况下,必须规划出生态涵养区域,让自然生态循环得以实现,以此缓解大城市环境恶化的程度。”不仅如此,“在市区也要有小片林地的存在。”王东教授强调说。

在张文波看来,之所以要建设生态城,这与国家、民族未来利益的制高点紧密相连。“未来的时代是生态低碳的时代,生态城是她的前奏,是一个新的制高点。”“政府应该站在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高度看待生态城建设的问题。”“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有人类社会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先机,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发展阶段的世界领跑者,更明确地说谁就有可能在地球进入生态调控状态时成为可以生存下去的智慧生命。”他说,掌握先进技术、拥有雄厚资金的外国政府与资本,来中国的目的就是新一轮的市场占领,对于他们而言,无论中国的生态城建设成功与否,他们都赚钱了;对于中国而言,如果成功了,那是中国的福气,如果失败了,那就意味着中国又失去一次赶超世界的机会,“说的悲观一点,到那时,中华民族就又要沦落了。”

张文波说,中国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应以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为主干,探索一个社会、经济、生态三者平衡发展的解决方案,发展一个指导人类行为的生态道德体系和思想基础理论。“如果只靠外来引进,那我们就永远要跟在别人后面,我们必须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理论,喊出自己的口号。”

生态城毕竟是个新鲜的事物,新鲜到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生态城;不仅如此,恐怕想建也建不成——改造尚属不易,遑论无地可建?他们的优势在于技术和资金。中国的优势在于生态城建设契合中国两型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生态意识的崛起为生态城的建设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在理论建设方面上,张文波认为,中国关于生态城的理论不逊于国外,起码“在宏观角度、整合领域是优于西方的”。中国的生态城还得义无反顾地进行下去。亟待解决的只是一个如何规划和实施的问题。

生态城建设之“道”

生态城怎么建设?这是一道人们正在积极求解的难题。先看看现在的城市建设:开发前是农田万亩,庄稼茂密,果树遍野;开发后则是高楼耸立,建筑遍地,再也找不到一点田园风光的影子。这就是现在多数新开发建设的城市不约而同选择的道路。但是,如今这种开发模式却遭到了越来越多质疑甚至否定。美国倡导生态城建设的设计师也即《从摇篮到摇篮》一书的作者麦克唐纳是否定者之一。他说,如果按此模式建设新城,那么原来的空气、水等资源就将遭到极大的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张文波对此持相同的观点:“如果有一块空地,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能不能进行房地产开发,而不是留下来做生态绿地。”

生态城建设规划为先

建设生态城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的建设,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城市规划体现节能减排大有可为”。王东教授语气坚定地说。王东教授从城市建设规划对人口、环境、资源影响的角度阐明了建设生态城的意义。对“节能减排问题,国家高层很早就意识到了,我们不能和高耗能的国家比,因为我们的人口比他们多的多,比是一种灾难。”身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委员的王东教授提到节能减排问题时面色凝重。“我们曾经把工厂冒不冒烟看做繁荣不繁荣的标志。那样的发展对生态是极大的破坏,是依靠对自然资源掠夺实现的。生态、自然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她的承受能力,就会遭到她的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恰当其时。如果等到我们的生产力赶上发达国家再搞的话,就会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我们总得给子孙后代留点资源——实际上我们早就在透支后代子孙的资源!”

“城市规划必须对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综合考虑,对城市(社区)的功能、性质、规模容量等进行详细的论证,怎样布局,怎样协调生产、生活的关系都要认真论证。否则就会造成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的城市建设。”说到这里,王东教授显得有些激动,“天通苑、回龙观以及北京周边的那些‘睡城’造成多少的资源、物力、财力的浪费!还有那些建成二三十年就被拆掉的建筑,别的不说,砖、水泥都是用火烧的——浪费多少资源!?”王东教授强调,生态城建设必须首先做出详尽、可实施的规划。

图片来源:百度

政府的决心与基层的执行力一样不可少

“北京和唐山的生态城建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政府目标的明确、决心的坚定,这是生态城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瑞典大使参赞柯拉克先生不止一次地强调。“当我们告诉赵勇先生(原唐山市委书记、现河北省常务副省长)生态城有浅绿、绿色、深绿三种类型时,赵勇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我们要建更绿的’(超过深绿)。”在柯拉克看来,正是由于明确的目标、坚定的决心才使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北京已经把生态城建设作为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目标,北京政府的决心是坚定的。”很显然,柯拉克对与北京政府的合作充满信心。

“政府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执行层面的执行力。”柯拉克对记者说。“有些时候执行层面并不十分明白政府的意图及怎样操作,这时候,作为政府必须通过顺畅的沟通渠道让执行者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操作层面,政府应该提供足够的培训,让执行者知道如何做。政府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是由上而下的,而执行力则是由下而上的,只有上下结合,生态城的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