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本次论坛实录
王明贤:

2012中国当代建筑论坛暨《2010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新书发布会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论坛很荣幸请到了中国建筑界和艺术界的著名专家。我现在介绍一下各位来宾: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高显莉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刘托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周畅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著名建筑评论家顾孟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瑞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邹文,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王其钧。接下来介绍的嘉宾是我们建筑界的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博士,著名建筑摄影家林铭述,主题国际建筑主持人王永刚,著名建筑师朱锫先生,著名建筑师齐欣先生,北京建工学院陈铭忠教授,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先生,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昌鸣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白林教授,著名建筑师孙宗伟,西北建筑设计院田园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董豫赣副教授,著名建筑师车飞先生,赵方建筑师,谢晓英建筑师,艺术家王国锋先生,侨福芳草地艺术总监陈朝龙先生,艺术评论家张晓军先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理事长朱嘉广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德国GMP公司和各媒体的代表;我们论坛的协办单位瑞达恒建筑咨询有限公司张臻女士。我们的论坛现在开始,下面我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王能宪副院长讲话。
王能宪:

尊敬的各位建筑界前辈,各位学者、建筑师、媒体的朋友们,借助我们一年一度《年鉴》出版发行的机会,请大家对《年鉴》进行一下“会诊”,帮我们提出改进的良方,同时也对我们建筑界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今年的论坛有一个特别的题目,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一个重点项目——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招投标和设计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借助这个机会,请我们建筑界的朋友们帮忙建言献策,帮我们提出一些好的思路和好的建议。高显莉副院长兼任我们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馆长,所以她对今天的会议也很关心,特此来参加这个会议,听一下各位发表的意见。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代表高院长向各位多年来对我们研究院和《年鉴》的关心和支持,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王明贤:
谢谢王院长,下面我们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先生介绍两馆的建设情况。
刘托:

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本次会议。2011年刚刚过去,在春节之前,大家能够抽时间聚集一堂,回顾2011年设计院的建筑成果,展望2012年的设计前景,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本次会议一是《年鉴》发布请大家聚集在一起研讨设计界的事情,二是王院长刚才提到的本次论坛的针对性话题。其实这个话题也是针对这些年国内建筑设计思潮的评述和回顾,我觉得这些年针对建筑界的回顾、思潮和设计方向大家都有所思考,特别是本土化设计,因为国外的很多建筑师也来参与国内的建筑设计,另外就是中国本身的设计市场非常大,吸引了全球的建筑师来国内进行竞标。
我们的工艺美术馆也是这种状态,这个项目地处奥运村东侧,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也属于一个中心地带,除了天安门之外这也是一个文化中心。奥运会过后的场馆都被定位为文化中心,在近期规划中就是在中国科技馆的南侧有三个十二五规划项目,其中包括我们现在操作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展示馆,紧挨着它的是国家美术馆新馆和国学中心的项目。应该说这三个馆的文化设施无论从施工地点还是从当前的设计都是引人注目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在前期做了一个十进五的设计招标,接下来第二轮将进入五家设计院的五进一招标。我觉得中国工艺美术馆设计在难度上要比其它美术馆更大一点,因为它的特殊设计要求和它展览的内容都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它要从形式和内容的结构上和中国本土化、中国元素相结合,体现出未来标识性的要求。所以本次会议也想多听听各位建筑界前辈和专家、艺术家们的意见和看法,因为以往的中国传统和中国风格也好、中国元素也好,各个时代的建筑师都有不懈的探索和开拓,但是在建筑界大家有共识的设计成果,大家公认和满意的建筑还很少。关于中国风格和元素的命题是不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因为从20世纪30年代到50、60年代大家都有过思考,为什么至今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品?我觉得这也是值得学术界深思的一个课题。
我觉得这次不仅是对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设计的讨论,应该说也是一个跨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所以我也特别期待各位专家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中国风格方面能够畅所欲言,发表一些高见。再一次感谢大家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