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纵论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 正文
纵论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2012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论坛实录
发布时间: 2012-02-08   来源:网友海珊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王明贤:

谢谢刘托所长,下面我们请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周畅教授讲话。

周畅: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艺术研究院《年鉴》的发布会和我们两馆建设专家论坛,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场馆的评审工作,接下来对此谈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们国家在艺术研究方面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也是我们国家高级艺术人才的教育机构,为我们国家的艺术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谈两个内容,一是《中国建筑艺术年鉴》,我觉得这本书为我们国家的建筑艺术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归纳和总结,也做了一个很好的提炼,既有专业性的文章也有我们近年来的建筑作品,另外也对很多的观点提出了意见。我觉得这本《年鉴》对我们艺术界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这本书填补了很多建筑艺术中没有发觉到的、没有宣传到的、没有研究到的一些空白。我对这本书出版表示祝贺,也感谢对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领导和学者。

第二,谈谈两馆的建设,在两馆建设前期我也参加了一些讨论,我觉得在两馆建设中应该突出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艺术也应该理解什么是中国的工艺美术、什么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还不太清楚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我向相关专家请教了一下,是要有传承的而且是活的、现在还继续在使用的、继续在表现的才能叫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应该叫展示馆,它区别于博物馆。所以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我们的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第二,我觉得应该把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应用于我们建筑设计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观看了几个入围的方案,从入围方案来看大多数方案都是把中国的文化遗产、工艺美术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精髓做了一些挖掘,并在建筑艺术中做了诠释和体现。第三,我觉得我们今天建设的非物质馆和中国艺术展示馆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又应该体现时代的特色,它不是我们30、50年前建设的,是新世纪设计的项目,建成后会到2013年,那时候我们看对建筑的评价和褒贬应该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体现,应该有时代感。第四,我觉得体现新的设计理念应该是全球的设计理念,也就是做到绿色,节能节电,这也是我们新的国家级项目的重点体现。我们之前的工艺美术馆都有所体现,在这一在我们的两馆建设中也应有所体现。中国人最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高度协调,我们今天所谓的和谐社会、所谓天人合一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最后,我觉得在方案设计、方案的征集包括今后施工图方面,也不排除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应该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最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

王明贤:

谢谢周畅理事长。朱嘉广先生长期负责北京的城市规划工作,对北京的城市规划非常有研究,而且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我觉得他对两馆建设一定有很好的意见,有请朱嘉广院长讲话。

朱嘉广:

非常荣幸参加《年鉴》的新书发布会,能与老朋友见面,机会非常难得。我还没有仔细阅读《年鉴》这本书,但是我有一个印象,今年的《年鉴》有了一个新的面貌,整体上给我的印象非常好,这完全是一本高水平的年鉴,收录的每一件作品都是非常高水平的创作,我觉得完全不输给国外,我非常受鼓舞。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能够与大家交流,这是很好的。

我也是个建筑师,但做的很多事都属于城市规划方面,说到两馆建设,我看到后有些兴趣,因为它的建设地点在奥林匹克公园之内。奥林匹克公园总体规划面积在十几平方公里,我参与了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有些想法也许能供大家参考。在奥林匹克公园还没有建成之时,我有一个看法,在有些场合中也对政府提出过,我认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孤立于城市的作品,当然它很壮观,而且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但是在奥运会之后如何跟城市融合在一起,成为城市有机的一部分?我当时还提过一个方案,这个公园应该重新规划一下,这是一个贴近城市生活的项目,自然应该吸引人进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需要门票,空荡荡的让人不知所来何故,无非就是吸引游客来看看鸟巢、水立方,或者是一年有两三场大型演唱会。奥林匹克公园现在不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是什么大项目都要放到里面,中国美术馆也要往里放。中国美术馆以前在城市里挺好的,街道对面有一排卖各种器材的小商店,如果改造成大家都能去的孤零零的建筑是不行的,一定要和城市生活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变得活跃。刚才周畅教授提到,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博物馆,我们要教育、要宣传,其实我们需要一个参与性特别强的建筑,当今我们应该做成一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传播、体验和学习的地方,包括中国工艺美术馆也是如此。把建筑外观做成像玉器、青铜器,那些都是表面的东西,真正核心的内容应该是将这座城市和所要体现的内容放进来以后,对城市的文化生活要产生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希望美术馆今后能够插入更多内容,是能够生长的建筑,能够跟城市的街道、城市空间结合起来。通过一个项目或更多的项目能够给奥林匹克公园带来更多的生机,将更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融入城市,大家每一个项目都能够做出贡献,这是我特别希望看到的。

王明贤:

谢谢朱院长!朱院长从城市建筑来谈两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的两馆以及国家美术馆是要调整奥林匹克公园的环境以及周边建设。中国工艺美术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国家美术馆和国学中心这三馆的建设,国际建筑界高度重视,它实际上是21世纪整个国际建筑界的一个重要事件。我们能否拿出一个好的方案,是对整个中国建筑界的一个考验。从城市的角度,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设计两馆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从城市这个角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有请中国建筑学会著名建筑评论家顾孟潮先生讲话。 

顾孟潮:

首先我同意前两位先生的发言,我先要祝贺第六本《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的隆重出版,这是一个很艰难、很复杂的工作,在缺人又缺钱的情况下,编辑部成员是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的。我多次参加他们的工作,体会到了他们的甘苦,能够做到今天这样是很了不起的。这是很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我们今年要贯彻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的精神,这就是具体行动。

我想提两个共生共荣,第一个是古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共生共荣,因为古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本,如果不重视中国的古文化就永远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特色,我们就在世界上站不起来。但是我们不跟着世界、外国文化往前走,也不可能有我们文化强国的地位。所以我们说的古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共生共荣。第二个共生共荣是城市规划建筑与风景园林的共生共荣。2010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把风景园林学列为我国的111个一级学科,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今年是《园冶》的作者计成诞辰130周年,我们被世界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我们在园林艺术上、在环境艺术上是有很深的根、很高的杰作的,而且有辉煌的理论著作,我们要把这个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出去,体现在我们今天的设计当中去。朱院长所讲的我也有同感,我们从城市的角度、规划的角度是如何体现城市规划意识的,如何体现这个城市、这个地段的,它是如何与这个城市衔接的,成为有机生长的一部分。另外,我们怎么体现中国风景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我们的大建筑主义已经沿袭多年,因为我们的环境设计落后,所以建筑与环境无法衔接,也就不行实现有机生长,所以它就不是献给城市的礼物,而是加给城市的包袱。这就是我讲的两个共荣。

我大概翻阅了一下《年鉴》,很高兴这本年鉴对于古文化有一定的重视,它有一组研究中国营造学社贡献的论文。这个历史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但是没有得到我们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足够重视,我们没有一个营造学社的展室。古建博物馆也好、当代建筑博物馆也好,把之前的文化历史人物都忘掉了,记得我去国家图书馆查资料时遇到一个建筑学博士,他也在查资料,于是我问他知道计成吗?知道《园冶》吗?他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很遗憾学建筑的人不看《园冶》,我们搞当代建筑的人现在完全不考虑古文化,有了这些古文化的背景才能鉴别它是不是中国文化的高水平。

畅言网之前评选的丑陋建筑可以说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筑的模仿和抄袭,我们不怕抄袭,抄袭是一个学习的阶段,但是抄袭的后一个阶段是要超过而不是继续抄袭,不断的克隆过后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所以开这个研讨会是很有意义的,就是为了调整思路和调整观念。去年余秋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观念,我在这里给大家念一下,他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机体人格。这句话我是很同意的,这句话同样适合我们的建筑文化,就像丘吉尔说的: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也就是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环境是引导生活的,是塑造机体人格的。我们的《年鉴》就有这种积累和引导人们建筑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以及创建机体人格的作用。尽管这是一个议定,但是它是有作用的,时间越长远越能够看出《年鉴》对文化上贡献。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