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贤:
谢谢赵方先生,下面有请艺术批评家张晓军先生讲话。
张晓军:

首先感谢王明贤先生提供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因为我们长时间在中国艺术界、美术界做评论,也常常关心中国的建筑艺术,但感受最多的就是对当代艺术的抱怨。当然这些抱怨主要是针对当代艺术的风格、样式和外表观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建筑艺术确实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而且成就是比较大的,但也有一些垃圾艺术让我印象很深刻,我们也非常反感,我们只能感受到不好的建筑艺术是什么样子的,但我们很少接触到好的建筑艺术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但是今天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和大家交流,就是建筑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部分,是我们当代美术批评、艺术批评应当关注的。我们搞当代艺术研究离不开当代建筑艺术的研究,建筑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和当代艺术的直接交流和对话,我们成功的例子也有,好多当代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已经参与到了我们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个历史进程中。比如鸟巢的设计是艺术家直接参与的,好多艺术家参与到了当代建筑的评论中,我认为王明贤先生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他一方面是当代艺术家、出版人,另一方面又是建筑理论专家、建筑艺术的活动家,我觉得他已经沟通了两个领域的交流和互相合作,我觉得这一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我们将来会有更多的相互借鉴,更多的共同发展。谢谢!
王明贤:
谢谢张晓军先生,下面有请建筑摄影家林铭述先生谈谈。
林铭述:

非常感谢给我一个机会来参加这样的会议,我觉得每年有这样的艺术年鉴发布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我就简单的说两句,一个是刚才大家说到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因为这个问题的确存在,尤其是我自己是搞音乐和摄影的,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凡是民族化或是本土化的东西,结果一定是很遭的。为什么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如何把艺术融化,而且一个真正好的建筑艺术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东西,从历史上来看,建筑也好、音乐也好、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好,真正高峰期的艺术应该是个性化的,当然它也离不开时代的烙印,这是肯定的,没有办法。
本身它也是应该是超前的,这点在建筑上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畅言网关于丑陋建筑的评选。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当时让我参加但我没有参加,当然这是存在私心的,但是评选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因为在中国不能讲实话,做音乐也好、文学评论也好,不可能真正去批评,这和国际上是非常不同的。丑陋建筑的事情从某种程度来说打破了一些常规,大家可以讲实话了。但是丑陋建筑评选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呢,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也是我觉得在中国不能理解的,选最丑的建筑没有问题,但是也把我认为不丑陋的建筑评选出来了,这也是不能理解的。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沈阳方圆大夏,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诧异的建筑,我不能理解的就是人们每天都在北京盘古大观经过,为什么每年房地产商还是去找李祖源做设计。设计不出好的作品,但是他在中国还这么受青睐,这也是一个悲剧。当然我刚才也讲到,有一些好的作品是超前的,比如央视大楼,它怎么会是丑陋建筑呢?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真正的建筑是不能靠群众眼光评判的。因为它是超前的,历史上90%的作品都是之前没见过的,因为建筑必须是超前的,和一般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是个性化的,这才是建筑。所以我觉得在丑陋建筑在评选的过程中不能依靠群众投票。
另外,我觉得《中国建筑艺术年鉴》非常有意义。同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也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因为刚好我都和中国建筑艺术院都参加了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一些。刚才王院长也讲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个有传承人的、必须是活的、必须是带有表理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它跟工艺美术馆是不同的。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自然形成的东西,我曾经多次和一位建筑规划设计大师交谈,当然他现在已经不做实际工作了,当时我问他最好的规划是什么,他说最好的规划就是没有规划的城市。这就说明了一个自然形态。我们有很多的遗憾的例子,比如北京的东四市场,我小的时候就生活在那里,当时最有意思的就是庙会,那种生动的景象我特别希望能再现。再比如潘家园遗址,当它作为旅游胜地的时候,国际上所有的旅行者都认为它现在只是一个框框,其实就没有以前有意思了。所以我特别希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馆里有更多活的东西,也就是带表演性的东西,即使没有大剧场,也应该有个小剧场,甚至还应该有戏台,因为所有的工艺都是应该有人在表演。比如说做陶瓷、做剪纸,应该有一个表演的过程。这就是我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想法。谢谢!
王明贤:
谢谢林铭述先生,下面有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铭忠教授谈谈。
陈铭忠:

我和大家一样,参加这个会非常高兴。今天听了很多专家的讲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天主要讲两个内容,一是关于《年鉴》,另一个是关于设计。因为没有事先做准备,所以我就说几个希望。
今天我得到了一本《年鉴》,我和王明贤先生是经常在一起工作的,和顾孟潮先生也共事过,所以看到这本《年鉴》后,我和顾先生的心情是一样的,觉得他们很不容易,能做到今天这样,我感觉非常好。在现阶段我能看到《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应该是名符其实。从书的分量来讲,和过去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以前是铅字印刷,如今从亮度、纸张上看都是非常好的,但是内容我还没仔细阅读,所以我建议为了提高书籍的质量,与会的人应该提前一周能够看到《年鉴》,拿到之后阅读以下才能提高会议的质量,也能讨论得比较具体。第二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我去年就建议过要有一个英文的目录,因为我要是找我就先找国字号书籍,读者第一眼看到之后,觉得这本书很重,他就会想知道能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国家的建筑艺术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所以我觉得你们应该很注重这个事情,从内容方面要好好把关。
建筑行业这几年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所以我认为《年鉴》里面应该有比较好的分类,分为工业建筑、办公建筑等。我现在退休十几年了,所以就到很多地方看了看,发展建筑是非常的丰富多彩,有好的也有差的,而且对建筑的消息我也非常关心,比如华西村要建一个300多米高的建筑,我觉得这太浮躁了。这些消息我觉得在在这本书上应该有所反应。我作为一个做建筑的人、作为建筑系的老师,有责任告诉编辑们这个重要的信息。看到《年鉴》我就想在其中找到我所需要的内容,如果是外国人要看或者是国内的开发商、设计单位人员,甚至学生,它的影响范围应该是相当广的,应该让他们看到一本有形象、有文章,有代表性的《年鉴》,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内容都应该有。感谢大家!
王明贤:
谢谢陈铭忠先生。我们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