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纵论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 正文
纵论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2012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论坛实录
发布时间: 2012-02-08   来源:网友海珊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王明贤:

谢谢包泡先生,下面请主题国际工作室的王永刚先生谈谈。

王永刚:

首先感谢《年鉴》发布会的邀请,如果把文明看成建筑的话,我觉得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也不应该把以往的经典作品拿过来比较。因为连续几次的丑陋建筑评选,大家一致挑选出来的东西就是把建筑的某一方面扩大化了,但是这种文明是可以慢慢感受、参与的。将来的建筑有可能是不是特定的某个建筑,可能是更加开放的东西。关于美术馆的设计,我曾经参与过一些,所以有一点了解。我当时看过方案,我觉得还是要把场馆真正地打开,不是用建筑的方式去做,这样可能对整个北京而言是更有意义的。几个馆之间应该有个协调,如果仅仅是从形象方面协调就等于和没说一样,如果从功能上以及从层次设计角度去展开,这样的协调就会发挥各个馆的特长。这样我觉得会更好,谢谢大家!

王明贤:

谢谢王永刚先生,下面请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田园建筑师谈谈,他是专程从西安赶来参加我们论坛的。

田园: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个会议,今天的会非常好,在座的嘉宾说得都很精彩,我非常感动。对于今天的会,周榕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和文明,我非常赞同。我对建筑和文化的感受也是不少的,因为从事建筑实践很多年,我认为人是最重要的。我们谈建筑、谈文化,重视研究,真正就是要回归到人的层面。刚才张宝贵先生讲到人的心理,这点是最重要的,我觉得把这点抓住了,所有的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如果忽视了人的感受,那么我们就无从谈那些宏伟事业。包括做建筑,如果始终按照以前的思想做,那么我们未来的建筑可能会成为像以往时代那些宏伟的纪念碑一样,不是这个时代新创造的东西。所以有些事情也就不必多说了。特别是周教授刚才讲到的,我觉得未来建筑和我们中国的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人们说了很长时间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口号也好、实际也好,建筑师也是伟大文明创造出来的职业,所以在开会过程中我就想到了前不久看到的中国哲学史,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人往往是说了很多之后才会潜移默化。我认为中国的建筑也是这样的。谢谢大家!

王明贤:

谢谢田园建筑师,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祁斌建筑师谈谈。

祁斌:

这次活动我特别想参加,但是因为特殊的原因没能及时赶来,虽然迟到了,但我还是想赶过来听一下。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每年的《年鉴》新书发布,第二就是这个论坛。《年鉴》是一个很好的展示,论坛也是思想升华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在《年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里,我们也身在其中,正在做这样一个项目,所以我特别想过来听听大家的想法,也许因为来得太晚,错过了很多精彩的发言。从建设旅馆、公共建筑题材来讲,我们是身在其中却不得不承受,其实在座的各位可以用很放松、很超脱的心态来谈自己的感受,但是作为我们这些一线建筑师,还不得不在中间再去摸索,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体会也很深刻,从我们做设计本身的角度来讲,最大的感受就是本身这一个项目就很受大家的关注,包括建筑界、业主等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视,而越是这种被关注的建筑往往越会让我们担心。在我们的利益被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往往失望是大于希望和兴奋的。所以我每次看这本年鉴的时候都是以往没有见过的东西,每次读这本年鉴的时候总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刚才几位嘉宾发言的时候,虽然我没有全部听到,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大家的一种想法。从我们做设计本身出发,希望我们更多的采取一种平常心,尤其是做这么重要的、被大家关注的项目,建筑师很容易迷失自己,尤其是找不到自信,这就是刚才包泡先生所讲的文化不自信的深层次理解。包括我们现在已经确定好的方向,这是一种新的导向,这种导向是经济实力增强以后的自信,但实际上内心反馈出的却是一种不自信,这一点在座各位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我希望建筑师也好、创作者也好,运用更正常的心态、更自信的心态、更加放松的姿态来关注建筑,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建筑,自然的去做建筑创作。谢谢大家!

王明贤:

谢谢祁斌先生,下面有请赵方建筑师谈一谈。

赵方:

能够参加这个会我非常高兴,感谢王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我觉得设计问题是由衷的思想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谈传统以及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现的时候,因为首先我们自己是中国人,所以不管你做什么,已经是跟别人不一样了,所以做设计的时候应该用放松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挑战。另外,人们在争论艺术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争论什么不是艺术了,所以我觉得设计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谢谢!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