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贤:
谢谢张宝贵先生。下面有请青年建筑师车飞讲讲。
车飞:

刚才我想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年鉴》的问题。我看了一下《年鉴》的内容,主要是和视觉有关的内容,在定义方面,建筑是有美观属性的。其实建筑艺术可以分为建造的艺术、社会的艺术和视觉的艺术,这样可能会更加拓展这本书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视觉形象层面。第二个问题是讲工艺美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工艺美术是实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性的,所以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实用的东西不是从艺术方面而来的,而是从实用方面来的,包括古代瓷器这样的物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所谓的艺术品,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我们的GDP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了,我们的卫星、神州飞船,其实这些都是中国的工艺美术。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那么我们的工艺制造是不是也应该有工艺美术元素在里面呢?我觉得我们的展示平台不是展示传统,而是展示当今和未来,这可能更符合我们建设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初衷,包括夸张地讲,iphone手机其实也是中国制造的,严格地讲它也是中国的工艺美术。所以我们可以拓展到很宽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它不仅是一个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展览、展示的空间。我觉得它应该做成一个商业建筑,因为这里不应该是作为研发和展示的地方,而是作为一个销售的地方,主要是销售文化,不是从产品中销售价值,而是从文化中销售价值。第三点,我想说一下传统和当代的问题。现在各种博物馆很多,基本都是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但我们放眼看一下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大都是公共性的、开放的,所有的博物馆展现的都是一种文明,而不是局限性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它可以更开放。在风格方面,在开始规划的时候就要思考清楚。其实中国风格在城市和建筑方面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去看看北京的望京地区,就知道什么是中国风格了,虽然这种风格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但它反映的是我们当前的一种现实。所以建筑师、思想家、文化艺术家应该回到现实中,而不是从幻想中建造中国精神。可能从现实的判断中去推动行业的发展会使我们的道路更加清晰。
王明贤:
谢谢车飞先生。下面我们请尚飞门闸设备有限公司的王涛先生发言。
王涛:

非常荣幸能参加本次论坛,让我受益匪浅。我今天主要介绍我们公司的遮阳产品。我们公司主要生产建筑物上面的推动装置,比如窗帘、自动开启的门窗、开窗器等。实际上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遮阳产品的,但是随着建筑形势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遮阳的观念也在改变,欧洲传统的遮阳产品实际上是保温的,也有不少遮阳的。当前遮阳产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第一是保护(除了保护隐私之外还能保护阳光的侵害);第二是节能,这应该是现在非常热门的话题,建设部也在推行;第三是和室内设计有关系,它要营造一种氛围,营造光和色彩的氛围。
我们在广州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做了一个产品的实测,在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中,不适用空调,完全使用遮阳帘可以使室内温度降低3度。
我们做的产品实际上是建筑类产品,我们的目的就是想把遮阳产品作为建筑物的一个外层。对于建筑师而言,是很希望改变建筑物的外观或者光效果的。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传递一种新的信息,这样产品也是能改变建筑物外观效果的。它可以合理控制光线、空气、外层和建筑物的色彩表现,来展示不同的效果。我们在西班牙有个项目,是一个办公楼,这个办公楼的遮阳帘在每天午休的时候在大楼上拼出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温度、晴雨等等。此外,在西安在做的一个项目的天顶,大概用了300块遮阳帘拼成26种图案,这种遮阳产品实际上是可以改变建筑物的形状的。
使用遮阳产品也是为了保证室内的舒适,我们也有对建筑师的要求,即保证建筑物的美学效果。你可以让建筑物的外表整洁,你可以让他有不同的形象,你也可以考虑到它的一些特殊用途,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实现的。关键是看你的需要在哪里,我们会尽量去满足你的要求。
在不同情况下,我们的系统会兼顾室内使用者的要求,包括整个外立面的整洁。大家可以看到,中午12点的时候,整个外立面可能是统一放下来的,比如说利用午休,我们将对室内使用者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保证整个外立面的整洁。在工作期间可能对外立面有一些影响,但是离开工作区间或者人不在室内的期间,就会自动地把这种遮阳产品达到一种理想的、让设计师满意的位置,使建筑物呈现出一种漂亮的形态。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合作的流程。我们为设计师、开发商、甲方提供的只是遮阳产品的一个核心部件,我们更愿意去帮助设计师实现他们设计的想法。我们首先要确定他对建筑物的理解,包括位置和环境、对建筑物的要求和业主要求、使用者要求、设计师要求,然后我们再选择相应的遮阳产品。希望通过我们的控制方案,在合理的成本之中给大家各方面的满足条件。谢谢大家!
王明贤:
谢谢王涛先生,下面有请环境艺术家包泡先生讲话。
包泡:

我从几个方面讲一讲,一是北京现在越来越大,人如流水,把一个政治、文化、高科技的首都变成了一个发财的首都,我担心它的将来。周榕刚才从文化角度说得很好,北京的文化体也包含建筑。接下来朱锫说中国风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不是你我的不自信。人们总是提倡后现代,但是又还总是恋恋不舍对农村文明的一种依恋,这种依恋体现在房地产界就是做欧洲风情的项目,也是企业家在文化方面的不自信。比如张艺谋在奥运会上做的缶,世博会上做的鼎以及西安张锦秋做的铁制大雁塔,这都是属于中国符号。这个不自信是一个历史阶段,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民族问题,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还没有过去。刚才李兴纲也谈到,建筑领导了人的观点,我们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觉得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社会以后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尊严的变化,如果一个建筑师对人格的尊严和人性的尊严有把握的话,他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种人格的不自信和人格尊严的不自信表现在社会上,就是我们都能见到的那些跳楼的、那些拆房子的、小学生的“四道杠”等等,包括赵本山的小品里面对残疾人的调侃,都是对人格和人性的扭曲。这样的一个阶段还没有过去,所以新的文明就不会到来。
我对未来建筑很有信心,因为我们从农耕社会直接进入到后现代,后现代文明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现在美国也没办法解决。刮风下雨、泥石流,全世界都是灾难,所以在这个时候伦敦雾没有了,疯狂掠夺的阶段过去了,到了解决自然问题的时候了。所以人类未来的文明和自然的和谐还是重要的,不管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在建筑上更是如此。现代的建筑大家都喜欢用绿色、生态符号,但凡有点绿色的东西就要做房子、做装饰。但是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可能不同,我们对山水的概念是文化概念,山水是一个人文概念,风景是一个自然客观的概念。所以,未来的建筑一是要讲人同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建筑师要用人格和尊严来表达自己对建筑的一种情感。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