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涛 洲联(WWW5A)建筑设计集团副总经理
朴实无华、自然沉稳,是清水混凝土建筑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20世纪八十年代清水混凝土建筑在一些国际大师笔下走向辉煌,同时也成为建筑师们学生时代的追求和向往。畅言网近期采访了洲联(WWW5A)建筑设计集团副总经理严涛,访谈中严总冷静理性地分析我国清水混凝土建筑发展的问题,曾经的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发展到现在很多建筑师为了追求效果而使用混凝土挂板等滥用装饰,只为达到所谓的“素面朝天”,以一种“同流合污”的方法追求不同流合污。这是建筑界的矛盾与尴尬,难道清水混凝土建筑真的已经走下神坛了吗?
畅言网:您曾经有成功地设计过混凝土建筑作品,在亲身实践过之后,您认为混凝土建筑真正的魅力是什么?
严总:关于清水混凝土项目我尝试的项目并不多,其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谈论对清水混凝建筑的认识,对任何一个建筑师来说,大多是从大学时候接触建筑专业开始,就开始接受熏陶。大家把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理念的追求。谈到混凝土建筑的魅力,客观上可以从以下去理解,混凝土符合对装饰艺术中的纯净和天然的追求,和我们之前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坯、石块、原木、茅草等材料,混凝土又有不同的地方。前者是纯自然界直接采用的,而清水混凝土包含一种用现代工业体现的自然纯净。包含比较高的现代工业的手法在里面,说天然已经不是天然的,但是能够保持一种纯净的状态。纯净我们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建筑师作品中找到相似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江南水乡讲究白墙黛瓦,当时没有很高级的涂料,表现出矫揉造作的颜色装饰。包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理查德·迈耶号称是白色派建筑的代表人物,设计了大量的纯白色建筑物,追求的是色彩的纯净。它的建筑采用何种材料不关注,这和我们现在的清水混凝土追求方法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追求极度的纯净化。
畅言网:您可以结合自己的成功案例,谈谈运用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以及您自身的感触。
严总:实际上我在清水混凝土应用方面体会不是太多,好多都停留在想法阶段。建筑师个人的审美是时代发展的反映,对混凝土的追求更多是在学生时代。真正到了实际项目中,就会发现好多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地的、业主的要求,和建筑师成长过程中审美的变化。这时就需要包容,建筑师会产生对之前审美理念的摇摆和否定。比如为什么在欧洲丹麦很少有清水混凝土出现,很多都是红瓦、白墙、木质门窗,他们不是很刻意做混凝土建筑,而是选用当地的材料,因地制宜是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的做法。现在我想开了,不一定非要做某种建筑,除非是业主偶尔接触了混凝土建筑觉得不错,拥有了审美体验,在这基础上设计师才能说服业主。如果不认同甚至没有见过,业主会很怀疑,主要决定在于投资方的意愿。
我们去参观上海的马勒别墅,是纯粹用转盖得房子,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和砌筑的方法,形态和颜色很多样,把各种砖的文章做得很足,体现出一种纯粹的感觉。砖是古代一种加工材料,但是现代也能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效果。四川512的大地震中重建的羌寨都是大石块盖成的建筑,石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他们咬合在一期,形成一种天然的美感。这是我们追求的,在以后的过程中,我们开始追求人工制造的纯天然。清水混凝土本来就是人工的,自然界并不存在,我们感觉像是刻意不做表面的装饰材料,保持它原来的造型和色彩,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这是清水混凝土牵强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