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正文
茶馆·畅言·建筑界
发布时间: 2010-04-02   来源:拂晓晨曦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白林:谢总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和感受提出了很多非常实际的问题。就像我们常说的,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下面,有请老师谈谈他的看法。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 莫剑

莫剑:北京的建设是非常难的。我早些年在建设部设计院院、轻工院做了很多年设计,后来到北京交通大学教了20多年书。这两个阶段我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建筑设计上,规划涉及的不多,但是作为一个建筑师,本职工作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肯定是很密切的,毕竟实现一座建筑必须要配合规划。我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对城市发展有很多非常真切的感受。

正如刚才谢总说的,北京的整体规划有些地方是不够理想,遗憾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反过来想,这也是很无奈的。现在,领导管得不是很多了,但过去在城市规划方面,专业人员能起到多大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的几座建国十周年北京十大建筑,建设工期只有一年,现在五十年过去了,要正确地从学术角度评论和定位那些建筑,还是非常困难的。经过历史的历练之后,在辉煌和成功之下,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

还是以天安门广场为例,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太大了,在视觉上就缩小了周围建筑的体量,造成了比例失调。我有一个南方的朋友第一次到北京来,他提到站在广场上看天安门,和平时在电视里看到的感觉不一样,好像雄伟的感觉少了一些。我们从专业的角度说,这就是比例和尺度的问题。去年我们建国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竖起的五十六根民族团结柱,虽然舆论对它们有褒有贬,后来也被移走了,但它们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调节比例的作用。只不过作为群雕,它们依旧是在水平空间延展的,对广场整体的改善作用也不是很大。

上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当时的局限性和特殊的社会因素造成的,确实难以避免。但是我们必须从中看到,对我们国家来说,搞这么大的工程应该是很慎重的事情。奥运工程声势浩大,而奥运会过后我们也发现,那些场馆设施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成功,其中也是有得有失的。当然,奥运会是历史性的事件,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们国家申奥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也都充分感受到奥运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看问题都比较理性了,不像一些年轻人那样极端,或者说我们“愤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谢总说得对,北京的建设大多数是好的。我们不能对缺憾视而不见,但更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正确认识已经取得的成就。

在中国做一名建筑师是很难的,其实在国外也是一样。建筑师工作中牵涉的方面太多了,外有甲方、施工方需要应对,内部还要协调各个工种,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活动是很好的,我支持大家充分交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白林:老师从事了多年建筑设计,又做了20多年建筑设计教育工作,在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我在北京交通大学做了两年的建筑系主任,和莫老师一起共事,学生们老师们对老师的评价都很高。谈到天安门广场的问题,老师今天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大家对任何一个建筑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就是畅言网所推崇的“畅所欲言”。刚才谢总提到了,做好的建筑,需要一个民主化的环境,每个人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说清论透这将会让我们的城市发展得更好。北京有希望,中国有希望,我们一定要坚定这样的信心。下面请李总也聊一聊您的看法。

豪尔斯企业董事长 李小宁

李小宁:刚才大家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北京城市规划发展谈了些自己的观点,那我想接着从微观角度具体谈一下,从“住宅”和“CBD商业区”这两点跟大家的生活关系都比较密切的角度为切入点。

首先,在住宅方面,我本人做户型设计比较多,尤其是近年出版了10余本户型的设计、改造和选择的书籍,因此我认为,近些年北京住宅发展较快,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住宅设计技术没有跟上,设计理念还基本停留在10年前的水平。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东西“好卖”不去仔细推敲,加之当前容积率限制、技术问题及住宅本身销售顺畅等原因,整个环境氛围使得大家都“热火朝天”地投入到实践中,缺乏潜心研究。从圈内人沟通的角度看,我感觉在住宅设计上行业交流不够,设计师基本上各自为政,或者搬个图纸“照猫画虎”,因为东西很好卖,所以也不用交流,更谈不上大家会认真的讨论交流“孰优孰劣”。

而从负责与专业的角度讲,住宅发展到一定阶段,当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提升后,就应该把住宅设计提到一定高度来研究,因为住宅是一个使用几十年至上百年的产品,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如果一个住宅在建成后五到十年就会给人落后的感觉,那说明设计是有问题,至少没有考虑周全。

现在,在住宅设计上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建筑结构设计时是考虑到70-100年的使用需求,而建筑管线的设计却只有20年寿命,两者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是个严峻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未来将带来大量的建筑翻新工程,对资源及建筑安全性都有很大影响。

早期80年代一些房屋已经出现过这些问题,暖气管、下水管、墙体换管线,都是由于之前没有考虑这些问题;而日本,上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

目前,开发商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现有的标准是多年前制定的,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建设。因此,住宅设计标准问题是必须上升到一个高度去交流、探讨,使得我们的住宅在十年、二十年后依旧可以方便使用,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改造。

白林:在日本的建筑学教学中会有很长时间让学生做小住宅的设计。日本人认为,住宅设计是所有建筑设计的基础、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住宅这个基本功做好了,大建筑才能越做越好。而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缺陷较多,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并没有做的太好。造成了我们的建筑师创新性欠缺。在设计实践中不能迎合甲方只追求高容积率,而是要对空间与生活的细微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好的住宅设计。

李小宁:您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接下来,我再从CBD角度谈一谈。六七年前,我曾写过整版分析文章,刊登在《经济观察报》,名为“CBD能走多远?”对CBD建设提出不同意见,质疑中国有没有必要发展西方国家已经没落的CBD商业区模式。

先举个例子,以美国为例,在9•11之后,国外都不再选择发展类似CBD这样的高密度集中商业区。因为这种建筑及规划样式,是19世纪末工业时代的建筑发展模式,它是不是适合现代信息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当发达国家已经不再考虑的发展模式,我们却要拿来大发展,是否合适?

对于CBD商业区高密度、重污染的发展模式,我曾做过一个数据分析,即当CBD每五个人中有一辆汽车时,就会塞满CBD的每个角落时,这样的区域模式是否真正宜居?现在CBD又要东扩700万平方米,但在细节的考虑上是否完善?尚待商榷。

早期CBD的出现,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实力的物化标志,用密集的超高玻璃幕墙建筑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结果的佐证。但是,这种缺少在建筑专业角度去考量的发展规划,极有可能在以后的发展中遗留大量的问题。

北京现在的发展规划早已破坏了古城的天际线,破坏了北京的景观格局。西方人早已见惯了玻璃高楼,在他们眼中,经济的发达并不是与高楼划等号的。

实际上,现在世界上超高建筑如“世界第一高”大多并不在最发达的那些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即通过物质形式的高楼来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及信心,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按照这种思路去发展,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这种城市发展思路下产生的城市不是经济成熟、建筑成熟发展的产物,而是没有成熟时的人为拔高,与整体环境不相适应。

因此,我认为,从宏观角度看,城市发展更应该是和谐平衡的发展,这样才能使生活在其中的人群感受到舒适、得到一种乐趣与生活享受,否则过分的生硬的帖些经济或政治标签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好事。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