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正文
茶馆·畅言·建筑界
发布时间: 2010-04-02   来源:拂晓晨曦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白林:接着李总的话题说两句。目前在国内,住宅的确是很大的问题。住宅是建筑最根本的集合,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空间与生活的关系、社会关系,包括审美。柯布西耶曾说过:“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西方人对现代住宅的理解。而我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对中国人的居住行为(传统生活与空间对应关系)的研究。结论是:“住宅是思想与文化的容器”。比如,中国人大都好客,经常请亲朋好友等光顾“寒舍”,主人通过住宅体现自己的家庭状态、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中国人的住宅不只是休息身体的,更多的是家庭团聚、修心养性,朋友相会,畅叙友情等的场所。住宅关乎到太多人的生活与幸福,因此中国住宅教育也是一个亟待从根本上重视起来,进而解决深层次问题的途径。

另外,CBD的发展问题,关乎到城市发展、国家发展的大战略问题。对中国来讲是个新生事物,我们对CBD的理解现在还停留在模仿国外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的阶段。CBD实际上是个信息的集合体与信息决策中心,中国为什么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做CBD,实际上是围绕着商业、商务、贸易等的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换、交流需求所产生的。从个人角度讲,还是需要的,但是在发展模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否对路,需要深入地研究他国的经验教训。

接下来,请北京院1A4工作室的刘总谈一下。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主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1-A-4工作室总建筑师 刘方磊

刘方磊:城市与建筑都是需要一个逐渐发展过程的。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以后,北京的城市与建筑的品质有了整体的提升。但是在经济大发展时期,一些东西发展得太快,就难免有不扎实的地方,比如当年土耳其地震的时候,震倒的都是经济腾飞时期的建筑。

另外需要注意在发展迅速时期留些余地,留出一些地方等到以后建设,为未来留下一些“活棋”。很久以来,大家都感觉北京城二环路上的长长的巨大住宅板楼是特别影响城市面貌的,可能当时急于将整个城市的街景两侧建满。而采用这种做法,到了可以建一些高品质的公共建筑时候。又将面临更大的拆迁问题,这也会给以后的城市规划下了一招“死棋”。归根结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当时急于追求城市建设速度造成的后果。城市有历史延续性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应是可持续发展与滚动式前进的。

我对中国城市的未来还是比较看好的,当然北京是首善之区。但是未来的发展还需要整个国家有系统性地慢慢前进。GDP增长以后,人们的思维和国家的建设系统都会慢慢改变,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也会趋于更加合理。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理性的,转型到市场经济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变得有些混乱。经过一段时间的粗放增长以后,即使现在理性了,也还是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对于政府而言,有些建设方的审美观念是有些原生态的,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美学教育,所以在建筑及城市建设方面,还是应该多听取一下建筑师们的建议。还有很多人认为,建筑师只要到现场看看土地情况,现状图都不用,场地尺寸大概量一量就能设计出项目了,这只是一个初部的说法。建筑也好,规划也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盖茅草屋的思维逻辑了。所以建筑工程学与建筑美学都需要全市民的概念普及,这是成为世界城市的基本民众条件。一座城市的形象是这个城市市民的综合审美映射。因为无论官员或开放商或城市管理者以及设计者均来自这个城市。世界城市内居住的是具有世界城市素养的市民。大家热爱这个城市,关注这个城市,共同建设这个城市。

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是在细节,因为在一些重点部位或易见到的城市形象方面,我们已经做得较好了,但在精细度与细节上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三环内电线杆入地以及四环周边高压线入地便需要大量资金与较长的发展过程。

白林:下面,请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刘默先生发表一下您的看法。

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 刘默

刘默:我做了20多年的设计,我针对设计来谈谈自己的感想。首先,作为乙方的设计师,确实没有太多发言权,而且现在是买方市场,方案是否能够得到实施,并不是由建筑设计师自己来掌握的。建筑师还是比较弱势,没有话语权,多数是遵照业主的想法来实行。比如,在设计费方面,我曾经接触过一个项目,甲方为香港一个实力相当大的开发商,他们在北京东三环黄金地带投资32亿元拿下一块地,当时是中建六所中标,签订合同设计费相当于18元/平方米,当时在北京通行的设计费用平均为35元/平方米,这表明建筑设计在乙方位置上所处的境地很尴尬;同时,设计费拖欠的问题也比较常见。其次是行业的规范性,同行间的互相压价、互相竞争,尽管目前国家在建筑设计方面有一些相关规定,但是在执行方面,很难推进下去。

我们设计师的弱势地位怎么去改变呢?其实很难。简单地说拖欠设计费这是行业潜规则,无人敢第一个吃螃蟹,挑战甲方;另一个是工期问题。严格地讲,按照国家的规定其实是有一定设计周期的,如果严格按照设计周期执行,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现在很多出了一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呢?是甲方把工期压得很紧,他们为了效益,从拿地、施工到完工再到卖房,都讲求所谓的效率,不仅压缩设计周期,甚至还压缩施工周期,因为封顶后国家才能给他们做按揭。

压缩设计周期和施工周期最终导致了很多问题,正常上讲,设计不会出现大问题,设计环节部分主要是看结构,而结构设计师一般都比较慎重,“缺斤短两”的现象一般都不会存在,只能是坚持“越保险越好”的原则。施工周期和设计周期很短的话,有些问题就发现不了,专业配合上也会有问题,审图者也审得不细致。“楼歪歪”、“楼倒倒”其实都是施工的问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施工造价压得较低,施工方层层转包,最后偷工减料造成。

刚才李总说的住宅户型问题,从专家角度、开发商、使用者(买房者)都有自己的角度去看,我们一般在设计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固有的设计习惯和专业的角度,而有些开发商的户型本来就是先天不足的,比如容积率问题,还有日照间距的问题。有的房子要求面宽小,甚至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进深达到18 米,户型先天不足,后期怎么改良都是不可能太理想的。

再来说说建筑师弱势地位怎么改变的问题,北京市原来有一个设计合同的归档审查,其实应该从归档方面就审查一下。归档是归档,但是具体到设计费问题,是不去管这些细节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五星级宾馆,按照国家的标准来看,每平方米100元以上,但是当地的标准一般都是20、30元左右。我们当时为了工作业绩,只能接这个项目,在设计上能简化的简化,能甩掉的部分就甩掉,只做最基础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出来的人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这个行业还是需要规范。

谢远骥:建设行业是很需要规范的。比如说居住区设计规范,10年前我就建议要修改,因为里面有很多的指标都过时了,同时缺少许多新的指标,十年过去了到现在还没有修改。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要建宜居城市,二十年前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不改,规划就很混乱很落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我的观点是,规范要尽早修改,尽快出台,这才是当务之急。

旧规范里面是有很多问题的,刚才说到的停车问题,居住区的居民们应该把车停在哪里,停多少辆?有绿地率问题、容积率问题、住宅间距的问题等,都需要规范。特别是现在提倡的低碳经济、绿色建筑,对这些问题而言,现在执行的规范都过时了另外,也有很多规范是不合适的,比如规定住宅超过11层,就需要2部电梯,但是小户型的房子,一梯2户或者 4户,两部电梯就很浪费。公摊面积太大,这个问题太不符合实际。大户型还勉强可以,小户型完全不符合实际。还有许许多多规范和规范相互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协调,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莫剑: 北京要建设成世界城市,但不能盲目把外国的东西都搬进来,一个CCTV新址、一个国家大剧院,与北京的整体建设格格不入。

与会嘉宾畅言业内话题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