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60件成就地标简介
|
|
发布时间:
2009-12-2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二、农业(10件)
16.引大入秦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木里山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甘肃秦王川地区的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工程总投资29.36亿元,跨越甘青两省4市6县,干支渠长达1000多公里,引水流量每秒32立方米,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主体工程1995年10月建成通水,灌溉面积73.47万亩,安置贫困山区移民5.6万人。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被列入国家“八五”、“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第一个国际招标项目,是世界银行援建项目的样板工程,堪称“西部之最”,被誉为“现代都江堰”。工程的建成,对于解决秦王川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改变供水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证。
17.引洮工程
引洮工程于2006年8月3日正式实施,是以解决城乡生活供水及工业供水、生态环境用水为主,兼有灌溉、发电、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项目,由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工程两部分组成。工程受益区总面积达1.97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省5市11县300多万人口。引洮工程的开工建设,圆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半个世纪的盼水梦。
18.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是一项横跨省区、高扬程、高耗能、多梯级、大流量的大Ⅱ型水利电力提灌工程,控制灌溉面积100多万亩,分期建设。其中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是以缓解民勤水资源枯竭、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应急工程,被老百姓誉为“救命工程”。灌区先后新建10个乡镇、178所学校和123所医院(所),安置甘肃、内蒙古两省区7县移民32万人。截至2008年,工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累计63.8亿元。
19.黑河调水工程
黑河调水工程是实施跨省际水量调度、对黑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项目。该项目是通过对黑河中游的张掖市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退耕还林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完成当黑河上游来水15.8亿立方米时,向下游增泄2.55亿立方米达到9.5亿立方米的分水目标,以有效遏制额济纳旗生态恶化的趋势。2000年8月,张掖市第一次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实现我国有史以来首次跨省区分水。截至目前,累计输水88亿立方米,实现了黑河干流全线通水。被称赞为“一曲绿色的颂歌”。
20.“121”雨水集流工程“121”雨水集流工程,即每户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场、建两眼水窖、发展一处以上庭院经济。这项工程是甘肃省为解决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的中东部干旱地区用水困难而创造性提出的工程计划。该工程于1995年实施以来,全省先后建成和改造旧水窖52万眼,建成集流场3716.2万平方米,发展庭院经济1.7万亩,有效缓解了27个县131万人的用水困难。目前,“121”雨水集流工程已成为全省缺水农村解决人畜饮水的主要模式,也是干旱山区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21.甘肃“两西”扶贫
甘肃“两西”扶贫自1983年实施以来,先后建成大中型水利工程90多项,输变电工程70320公里,修整梯田达到2596万亩,完成有效灌溉粮田面积1084万亩,搬迁安置贫困地区移民56.48万人。其中,配套建设的人饮工程,解决了205万人、611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先后治理小流域面积2400平方公里,积极种草种树,发展沼气,推广太阳灶,基本停止了植被破坏现象,明显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
22.定西马铃薯产业
从传统种植业到现代产业化发展,定西马铃薯已形成生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营销订单化、价格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定西先后发展马铃薯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0多个,培育马铃薯加工和销售企业443家,开发精淀粉、变性淀粉等10多个品种,先后有3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成较大规模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6个,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50多个。定西连续8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是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产区和全国最大的马铃薯集散地之一。2008年,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1.69万亩,总产530万吨,深加工制品产量达到25万吨。该产业已成为定西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23.庄浪梯田
庄浪县地处陇中干旱地区,流域山大坡陡,地形破碎。全县90.4%的耕地分布在山区梁峁和沟壑之上,耕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自上世纪60年代,庄浪县开始平田整地,使全县建成水平梯田面积累计达到94.5万亩,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2%。持续植树造林,使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26.9%。配套开展移民搬迁、人饮工程、道路建设等,使全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65%,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1998年7月,庄浪县荣获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光荣称号。2002年8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庄浪县再造秀美山川先进事迹报告会”。2008年,庄浪梯田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4.抗锈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工程
我省是国家小麦锈病治理的源头和重点,不断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自上世纪50年代始,甘肃农科院就开展抗锈育种工作,选育出的甘麦8号春小麦新品种,在甘、青、宁等地跨区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选育的陇鉴196、陇鉴127、兰天4号、兰天10等冬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均超过100万亩,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选育的陇春8号、陇春8139、陇春20号等春小麦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均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抗病品种累计推广6000多万亩,新增粮食近10亿公斤,新增效益约15亿元,有效控制了条锈病的流行危害,对保障全省小麦安全生产、农民增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5.“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工程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我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的一项旱地作物新技术。该技术集成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能够充分接纳作物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对10毫米以下的微小降雨能够有效拦截,可以做到秋雨春用,春旱秋抗,有效解决了旱作农业区作物在春季播种保苗及生长与降水严重不足的矛盾。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一般较半膜平铺玉米增产3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1.7%,旱地玉米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可达800公斤以上。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与大面积推广,堪称是“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
|
责任编辑:
畅言网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