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60件成就地标简介
|
|
发布时间:
2009-12-2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六、社会事业(14件)
42.《读者》杂志
《读者》杂志自1981年创办至今,始终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追求高品位、高质量,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目前月发行量为791万册,位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2006年8月22日,由商务部举办的“商务新长征,品牌万里行”活动为《读者》品牌举行了地标揭幕仪式。2009年6月,经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读者》品牌价值达44.85亿,列传媒类16位,杂志类第一位。
43.农家书屋
2005年7月,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而设立在行政村,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被国家确定为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家书屋总量已达到4600个,占全国已建书屋的15.3%,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7.44%,覆盖到全省82个县区,1042个乡镇。2009年,我省将再建6000个农家书屋,提前完成全省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万个农家书屋的规划,建成后将使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民受益。
44.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基地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基地生产的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生产500多万件,远销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民间工艺美术能手数以千计。从业人员15万人。创新设计出了绌绌、线盘、掛件、绣片等7大系列100多种新产品,年销售收入1.5亿元。2008年9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庆阳市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命名为“亚洲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名城”。
45.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前身是1939年由中英庚子赔款董事会组建成立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1956年正式改名为甘肃省博物馆,1958年迁入现址,2006年新馆落成。馆内共有展厅18个,展线长2000米,是集展览区、藏品库房区和办公区为一体的智能化建筑,2007年,甘肃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荣获全国“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国内观众1250万人次,国外观众约200万人次。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6.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
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是甘肃省的镇省之宝。2000年12月2日,甘肃省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工作的若干规定》,确立了文溯阁《四库全书》在甘肃文化建设中的法律地位。之后,选定在兰州市区北山九洲台新建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于2003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7月落成。藏书馆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5727平方米。馆内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在建筑规模、安全性能、内部设施、现代科技应用等方面均达到全国同类馆的领先水平
47.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已完成一、二期馆的建筑面积为8085平方米,三期博物馆工程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馆内存放古动物化石有3万多件,其中以“和政”命名的“和政羊”化石属世界独有种群,不仅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还为研究我国新生代晚期第三纪古地理古气候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政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高原史书”。
48.舞剧《丝路花雨》
《丝路花雨》是以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1979年2月试排成功,10月1日为庆祝建国30周年赴京演出28场,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1980年,在全国各地巡演193场,轰动国内外,被誉为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东方的《天鹅湖》。1982年,荣登世界第一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1994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自上演以来,累计演出1500余场,观众达310多万人次。2004年10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多年来,《丝路花雨》先后访问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49.百年兰大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1999年至今,先后有7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2007年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第13位。
50.“两基”攻坚工程
按照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目标的要求,我省“两基”工程在经历“艰难起步、务实规划、整体推进、深化改革、提高水平”五个阶段后,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2008年,全省82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6.78%,成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51.医疗卫生“四个全覆盖”工程
医疗卫生“四个全覆盖”工程是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推动全省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重点是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农村人口;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医院床位补贴翻番、建立济困病床制度覆盖市县级公立医院;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覆盖全省乡镇。2007年6月,全省最后一批16个县区正式启动新农合报销程序,标志着新农合制度已覆盖全省所有农村人口,参合人数达到1780万人。同年,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逐步覆盖城市非职工人群。全省各地大力实施济困病床制度,已设置济困病床3000多张。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已落实35个县。
52.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1年8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成功防控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科学处理了鼠疫、炭疽等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鼠疫、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结核病、病毒病防治、免疫规划,艾滋病确认、放射核素监测、食品检测与安全等9个学科被省卫生厅评为“甘肃省预防医学重点学科”,31项课题分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及省医学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34篇科技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
53.甘南州游牧民定居工程
甘南州约有游牧民2.2万户、11.47万人。千百年来,游牧民群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上世纪80年代起,甘南州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先后定居游牧民19129户、100859人,使大部分游牧民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游牧民定居工程”转变了传统游牧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牧民居住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牧区社会发展水平和牧民群众生活质量。
54.甘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为解决边远农牧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自1998年建设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5943万元,完成8847个乡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使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1.50%,解决了400多万农牧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随着工程的实施,全省广播电视覆盖面逐步从行政村向自然村扩展,从“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扩大了对偏远地区农村的覆盖,建设目标向提高质量、提高水平、完善体系建设转变。
55.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前身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纪念馆,新馆于2006年10月18日正式开馆。多年来,纪念馆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有声势、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大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和干部群众,以及各群众团队前来参观学习,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责任编辑:
畅言网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