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这地标、那地标  > 正文
建筑“试验场”的北京想象力
发布时间: 2009-12-14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天天路过央视“大裤衩”天天感觉像在做梦。这就对了,你要让你的人民有梦可做;如果你的人民还缺乏想象力,那你就要给你的人民以想象力。

我希望找个有趣的角度来谈论北京的地标。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地标的变迁经历了一个显著的马鞍形:从上世纪50年代高调的十大建筑,到六七十年代的惨淡经营,到八九十年代政府相比于外资民资的无所作为,直至最近10年变成“全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鸟巢”、央视新大楼、机场3号航站楼甚至在“世界新十大建筑”中占据三席。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政府的能力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马鞍形。50年代虽然穷,但“改朝换代”的一股气撑着,不乏大手笔。六七十年代那是既乱且穷,鲜有建树,北京人只好继续把十大建筑挂在嘴边。八九十年代与今天相比,财富分配向民间和企业倾斜,政府手上钱不多,只能看外资和民资表演,比如巧克力大厦,比如国贸中心。最近10年,财富向政府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去年北京财政收入超过5万亿元,政府开始在北京地标建设中扮演越来越强势的角色。

中国政府一直是大政府,但不同年代仍然有走强与走弱的差别,北京地标的变迁刚好印证了这种变化。这方面,请财政部专家来写或许更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