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大建筑说起
我不打算从天安门写起了。与其说天安门是北京的永久性地标,不如说这个永久性地标是毛主席。如果没有开国大典,没有巨幅毛主席画像,天安门的地标地位未必比得上前门。前门是皇家北京与市井北京的交汇点,历来民间对它倾注了更多的情感与话题。我们还是从十大建筑说起。
今天,我不相信还有多少人能把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数齐。我也是上网搜索后才知道,钓鱼台国宾馆和早就被拆除的华侨大厦也在十大之列。十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也算得上倾注举国之力了。人民大会堂达到的效果和地位,可能再过50年也依然如故,这就是经典。
老北京的地标,其实就是一根中轴线,而十大建筑作为当年新兴地标,等于把北京城给撑开了。当年,军事博物馆地处西郊,农展馆僻处东北角,北京展览馆则给西北郊带去一片繁华。半个世纪以来,北京人一直心领神会地把军博、北展(北展建于1954年,稍早于十大建筑)、北京站、美术馆、民族宫、农展馆等简称,当作绝不会引起歧义的“顶级域名”挂在嘴边,可见其地标的地位无可动摇。
十大建筑的风格基本分为两派,苏式的北展、军博、大会堂,民族风格的北京站、美术馆、民族宫、农展馆等。关于什么是民族风格,如何传承,据说当年也不无争议,似乎最后确定戴个琉璃瓦大帽子就算民族的了。应该说十大建筑中的大帽子屋顶效果很不错,但到90年代北京政府强行要求一批建筑都要戴上大帽子,就有点穷斯滥矣。据我观察,大帽子适合体量不太巨大的公共建筑(你可以想象大会堂戴上大帽子会是个什么效果),而到90年代,建筑的体量相比50年代无疑是普遍增大了不少。顺便说一句,90年代同样也很流行白宫款式,于是很多大楼硬在楼顶加盖一个小白宫,蔚为奇观。
首体和前三门工程
十大建筑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凝聚了多少民族自豪感,也是自娱自乐、苦中作乐的杰出代表。相比之下,60年代便乏善可陈。这个年代因天灾人祸多,自然没心情搞公共建筑。再说那个年代,天安门的地位空前绝后,别处就算有新地标起来,也淹没在红海洋中了。唯一值得说说的是1968年竣工的首都体育馆,日后它被称为首体,如雷贯耳的名号,其地标意义绝对压倒东邻的北展——后者渐渐变成小资的聚会地,而首体才是大众才是力量。今天来看,首体的外形相当呆板,但据说以当年的标准,其内部设施堪称一流。那个年代中国与世界隔绝,体育是少数几个可以对外交流的渠道,可见首体承载了国人怎样的梦想与渴望。乒乓外交最早就是从这里搞起来的,不是跟美国人,而是从某届世乒赛我们主场的让球风波——女单冠军据说让给了朝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那是对内的口号,对外它还肩负着政治任务。
70年代,你能想出北京建筑搞过什么大动静吗?我估计你脑子里除了毛主席纪念堂一片空白。我来告诉你,70年代北京恰好搞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标,那就是前三门工程,在护城河原址上,在东便门到西便门之间,前三门马路南侧,密不透风地建起几公里十来层的钢筋水泥住宅楼。那东西真是丑得空前绝后,而且设计蹩脚,功能性极差。但当年可不这么想,它标志着现代生活现代北京——你也可以坐电梯回家了。此后十多年,前三门工程都是北京发展住宅楼的标准模板,以至于今天这类风格的建筑在北京依然随处可见,而且往往占据了最好的临街路段,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觊觎对象,当然里边的住户也绝不含糊,不给天价补偿你想让我挪窝,门也没有。
我对前三门工程有着深刻的体验,不仅仅因为我自己就在里边住了很多年,还因为1976年冬天传说还要地震,附近居民都住进了尚未完工的前三门工程地下室,大冬天没暖气,那个冷真是刻骨铭心。大人也不让孩子乱跑,因为到处都还是裸露的钢筋,对全身上下的器官都是极大的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