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时评:拆了,那就拆了吧
——从梁林故居被拆事件说开去
发布时间: 2012-02-06   来源:畅言网archcy 

春节刚过,网络上就爆出了梁林故居被拆的新闻,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媒体报道、专家解析,各有各的说法。当然,看到报道之后,很多人都会慨叹甚至指责、谩骂这样的行为。但事情过后,就又人走茶凉了,还会有古建筑、名人故居被拆,然后又是新一轮的指责、谩骂,周而复始。

没有相关的古建保护措施和制度是不行的,有了保护制度,也是不行的。

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梁林故居

一个朋友春节期间去了法国,发现整个巴黎都是“文物”,到处都是古建筑和宫殿,就算是平民百姓住的房子,有不少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欧洲人很注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我们传承下来的文化是什么呢?——拆了重建。这是中国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如果你一辈子不盖一次房子,就说明你没有给后代留下产业,代表你一事无成。笔者的一位亲戚,51岁,已经盖过4次房子,家里的条件很好,为的就是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留下一些“祖业”。

他们在农村,有足够的土地可以盖房子,那么在城市呢?拆吧,管它是什么梁林故居!

实际上,最可耻的行为不是拆掉那些古建筑、名人故居,而是拆掉之后又打着亡羊补牢、修缮残骸的幌子去制造、重建假古董。如果拆掉了几间名人故居,换来的是解决了当下千万家百姓的住房问题,这样的行为也还能算是积德行善,但如果拆掉之后在原址上重新照葫芦画瓢重建古迹,那就纯粹是吃饱了撑的、闲的蛋疼了。当然,最怕的是个别利益集团为了满足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强拆,还有就是中间所滋生的官员的腐败。

话又说回来,虽然梁林故居被拆让人痛心疾首,但拆了也就拆了,更何况一些名人故居实际上已经成为“危房”。故宫、天坛、大雁塔、灵隐寺、乔家大院……还有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健在,一座梁林故居显然不会引起太多恐慌。至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的梁林故居,已经被北京文物局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这就另当别论了。但是,既然已经被定义为文物了,为什么没有人去管理呢?为什么没有人去修缮呢?既然大家都没当回事儿,那么拆了又有何妨?更何况我们有5,000年的文明史,名人太多了,他们的房子要是都留下来,那我们还去哪儿盖房,温总理提出的18亿亩土地红线恐怕就会更加风雨飘摇了。反正也拆了,谴责也没用,拆了就拆了吧。

老人们经常说,房子如果不住就会很快坏掉,因为里面没有了人气,像梁林故居这样的建筑,就应该有人去居住,去恢复它的居住属性。记得几年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中讲到,某乡村的一个大户人家在举家搬迁之后,留下的老房子每隔几年就会请人修缮一次,所以他们的房子至今仍然保留完好。然而对于大多数这样的“空巢”而言,如果无人问津,可能就会逐渐沦为“雀巢”、“鼠巢”,最后慢慢坏掉了。只有让这些故居、古建筑继续被使用,它才能得到保护、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这才是在真正地保护它。

国外很多国家都有保护古建筑的政策和措施,但那毕竟是别人家的事,国情不同,我们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做事心里才踏实。一些专家认为,故居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后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栋老宅那么简单。所以我们现在的方式是把那些古建筑、名人故居都保护起来,作为文化旅游景点来招揽游客,使之具备了商业属性,于是保护名人故居也成为一部分人制造假古董、宣传伪文化的噱头。

说一千道一万,笔者认为通过梁林故居被拆事件至少可以让我们认清几个问题:

首先是要确定具体的古建保护对象、名人故居的级别。名人太多了,我们保护不过来。往远处说,杜甫的草堂我们没保护了吧;往近处说,曹雪芹的故居我们也看不到了吧。那么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潘石屹的故居、任志强的故居、吴良镛的故居、崔恺的故居、朱锫的故居甚至更年轻一点的马岩松的故居,我们是不是也要保护?何况现在的房子就那么5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实际的质量比这更低),我们怎么去保护?所以保护那些真正应该保护的建筑,这才是我们要去做的。

第二,谁来保护这些建筑?这样的房子究竟让谁去管理、修缮、使用?国家,还是名人的后代?这都很难说。名人的后代哪个会放着大房子不住,而甘心留守那几间寒舍呢?不信你可以去问问至今仍然居住在老北京四合院里的人们,有几个不愿意拆迁的?只不过是有国家保护古建筑的政策约束他们不能拆除罢了。

第三,如何保护?大家都知道欧洲的古建筑保护得很好,那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水平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品位也高,而我们都在努力赚钱,最关心的是经济效益,自然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所以要想保护古建筑这样的文物,就首先要提高全民素质和品位。

第四,还有哪些古建筑存在被拆的危险?不管是该拆的还是不该拆的,反正也都拆了,还是关心一下那些即将被拆的吧。特别要提醒一下对此次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大呼小叫的人,既然真的为古建被拆而惋惜,那就睁大了眼睛赶快去找那些摇摇欲坠历史遗迹,列出个名单来,微博、论坛、报纸、杂志,满世界的发,我就不信一点作用都没有,总比在那儿站着说话不腰疼强。据笔者了解,北京城里的一些古戏台仍然得以保留,赶紧拿出来晒晒。

第五,虽然拆掉了很多古建筑,但如果我们现在开始未雨绸缪,做出来的建筑个个都是精品,那么说不定未来几百年后这些建筑也会成为古董,后人也会称赞我们的伟大。很多欧洲的古建筑都是本着要用几百年的标准去设计并且花几年甚至几十年建造而成,因此很多古建筑现在仍被正常使用或者被改造成博物馆,欧洲人的耐心让人类的文明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国人盖房子,文化的传承被忽视了不用说,大部分都是抱着“勉强存活”50年的标准来建造的。为后人留下叹为观止的文化艺术瑰宝,重新建立起我们的建筑文化,这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任务。

最后,古建筑的保护需要经费,有了经费才能有人手和资金去修缮去保护。其实中国不是没钱,而是钱都被浪费了。听说某人大代表建议禁止政府官员公款喝茅台,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而笔者觉得没必要针对茅台而便宜了五粮液,对公费吃喝定一个人均餐标就行了,每人每顿最多报销40元,公车按级别只能使用低配的桑塔纳和低配的帕萨特,省下的公款肯定足够在贫困地区建小学和医院,另抽一点零头用来保护古建筑和其他文化遗产足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主人连学校和医院都没有,公仆们又有何颜面大吃大喝呢?!太跑题的话笔者不敢说,只是觉得很多现象看上去似乎是经济问题,但其实归根结底是政治改革的问题。

如今只剩断壁残垣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