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关中建筑文化的殿堂——老宅寻迹
发布时间: 2010-03-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张咏华在高家大院的大门眺望远方。

高家大院后院

高家后人在上房的屋檐下择菜聊天。

柏树林是一条南北街道的名字,它北接端履门,南抵文昌门。西侧是西安碑林博物院,东边是卧龙寺,卧龙寺东边是汉代儒学大家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一路是西安的文脉所在。我们此次造访的高培支旧居,便位于柏树林街兴隆巷四十二号。

寻找老宅子的印迹

一条青石小巷,静谧悠长,尽头会有一座有着斑驳的生漆门的老宅,屋顶上造型优美的兽脊栩栩如生……边走边思忖间,一座被高楼大厦遮挡起来的百年老宅显现在眼前。“这座房子是西安城内建筑格局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宅子的主人,是我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易俗社创始人高培支先生。”与我们同行的美院青年教师高海平向我讲述着他所了解的这座老宅。

印象中的老宅,大抵会给人一种古朴、雄浑、神秘的感觉。宅子门前的拴马桩,轻而易举地把我摆渡到一百多年前的时光。站在门外打量:之前听说过的一溜五家的大宅如今都没了踪迹,只剩下这一幢。似乎没有了平日可以说话的四邻,它也会变得静谧肃然,大门紧闭。大门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有着涂着黑色厚厚生漆的门楣。据说门上曾经有很精美的木雕,如今木雕都已经不见了,找不到一点痕迹。听同行的老人说:“现在门也旧了,门外的木雕都已经没有了,原先很有气势很有派头的。”

前院的水不往后院流

打开紧闭的宅门,我们踏入了一个古朴、大气、幽深的宅院。大门上有着硕大且倔强的钯钉,极其牢固。厚重的门背后是粗重的门闩,整座院子大门很小,而里院却非常宽敞,即“口小里大”的格局,传说这样的布局能够聚财。

整个院落,从前至后一院比一院高,俗称“步步高”。关中民间有“辈辈儿鸡儿辈辈鸣,前院的水不往后院流”的俗语,有步步高升的寓意。与大门正对着的是一个照壁,照壁上砖雕着斗大的‘福’字,‘福’字的四角围绕着的是蝙蝠,喻示多福之意。与大门挨着的一栋临街的房子是街房。照壁转个角,便是前院。前院的四间厢房全是“房子一边盖”的造型。来不及细打量,强烈的好奇心使得我们快速地穿越着整个院落。院子里没有住人,显得有些落寂和荒凉,但这毫不影响我们探寻一座老房子的秘密的热情。

“老屋已经四五年没有住人了,没有水和电。”随我们一起回“老屋”的高公亮先生(高培支次孙)给我们讲道。沿着青砖铺就的地面,一路匆匆来到过厅。过厅是个三间的房子,正中间一间悬挂着一块牌匾,褒奖的是一个叫高映珍的人,上书“孝阙流芳”四字,落款是中华民国大总统书。过厅有着很显眼的两根立柱,柱子脚下分别用石墩垫脚。遥想当年漆黑的明柱,配上地上的青砖,相得益彰,一定颇有些气势罢。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