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关中建筑文化的殿堂——老宅寻迹
发布时间: 2010-03-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站在过厅的视角

宅子的过厅为硬山明柱出檐式,前后、东西对称。从过厅窗子的格子看院子里面,视角很独特,像是隔着时空在窥视这座院子:屋檐上的瓦头(滴水)整齐地直指向院当中,院子里门窗紧闭,神秘而幽静。上房是硬山明柱出檐二层阁楼。街房是个三间的套件,门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卉,并没有因年代的久远而模糊不清。街房与过厅相对,院子东西两侧各有两间房,都是“房子半边盖”的厢房。院子正中略低于两侧的地面,房上虎头瓦当、院内雕花门窗,院子里没有风景,只有满目杂乱和萧条。

迈过过厅,直奔二道门。关上第二道门,门内便是一座隐秘的四合院。二道门为三开门,即正门带两个偏门,且前后、东西对称,带有耳房。门楼砖雕精美,除花鸟竹木之外,“平为福”、“苍竹”等字如浮空中,与厢房刻花的窗格相映成趣。中间的门没开,我们只好从右边越过,转入上院,院落的格局与前院一样,不同的是院子中间有一株翠绿的冬青,给这个偌大的院落增添了零星生气。

上房的光景

上房坐北朝南,四扇对开门紧锁着,门头的木雕保存完好。门上雕刻着的梅兰菊竹四君子图案,彰显着上房的尊贵。左右打量,便可见西山墙与上房之间有个狭小的旁门,循着旁门,左手看过去,有一块刻有朱红色的“泰山石敢当”字样的青石,斜躺在一堆凌乱的砖块中,这里也许曾经是一口井,打量旁边的墙,赫然有曾经安置辘轳(旧时用来绞水的工具)的凹痕,“这底下是我家的井,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填了。”高公亮的话印证了我们的猜测。我们目光的右上方是上房阁楼的木梯,古老的梯子落满了灰尘,许久没人登上阁楼的样子。木梯的顶头便是阁楼的门,推开它,先嗅到一股年份的腐朽的气味。阁楼上光线昏暗,堆放着些杂物,两个雕花后窗居然仍可以打开,只是后院再也无可看的风景。从阁楼上斜着看房梁的结构,三间屋子框架敦厚,严丝合缝,阁楼楼梯的下方,是一处窄窄的过道,过道尽头,便是后院,后院里也并无可看的风景,与前面院落不同的是,后墙上大量斑驳掉落的墙皮提醒着我们这座宅子的年龄和它经历的风雨侵蚀。

我们想听这座宅子的故事,急奔向在上房门外等候我们的高家孙媳,孙媳妇张阿姨都60多的人了,拄着拐杖,表情淡然而从容。

百年的家事 诉与谁说

宛如沉香屑,一座雅致浑厚的宅子,它的旧事无论何时谈起,都令人心思神往。而四合院也总是有故事的,何况这座院子的主人还赫赫有名。“我是1960年结婚嫁到这座宅院里的。听家里的老人说,这所宅子是清朝末年建的,是我爷爷高培支先生的父亲,我太爷爷买来的。”高培支老先生的孙媳妇给我们讲起了这座老宅的“家事”……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