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子的守望者
“前些年,我们这一大家子一直都住在这个宅院里。我老伴(高公信)那会工资很低,公公的工资很低,婆婆也没工作,家里的生活来源就靠老爷子的工资。1960年,我爷爷高培支先生去世。维持一家的生活就成了问题,出于无奈才把前面的房子租了出去。其余的时间,这个大院都是自己一家人在住,所以我们院子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动和破坏,保存得比较完整”。
张阿姨告诉我们,这座宅子都是土坯墙,有70厘米厚,冬暖夏凉。为了保护墙基,每年都要把原来的老墙皮铲掉,用麦秆和黄土和泥,新抹上一层墙皮,就像给老房子穿一层新衣裳一样。老房子年代久了,瓦和瓦之间有缝隙会松动,一到雨季,老伴都会到屋顶上去检查,看哪里漏雨,把松动的瓦重新摆放好,后来自己老了上不去屋顶,就教给孩子们去维修。我老伴一辈子都在为这座老宅子忙碌着,邻居笑称他都快成泥瓦匠了。
“我老伴在世的时候,每年一到雨季,尤其是每年的头一场雨,他就拿个竹竿捅水道,这样水就顺着院子底下的水道流到大街上,院子不会有积水。”
“文化大革命十年。那块‘孝阙流芳’的匾被我们卸下来藏在我奶奶(高培支老伴)的寿材后面,才得以保存下。你们看到院子里的这些砖雕,‘平为福’、‘苞竹’等,当年用泥糊了起来,才没被铲掉。上世纪80年代,有个国外的健康研究机构来中国考察,我奶奶那会已经是九十多岁了,算是高寿,专家就慕名来拜访我奶奶。见墙上有些没有完全遮盖起来的砖雕,问:这是什么东西,这么美?回答:这是好东西。那时候才把院子里有砖雕的地方用小刀细致地剔出来轮廓,再用水冲刷,一幅幅精美的砖雕才得以重见天日。”
张阿姨这样分析他的老伴:“他是个孝子,很崇拜爷爷高培支,认为他祖上留下来的房子,他就要保护好宅子的每一块木片砖角。”张阿姨的老伴高公信,临去世还惦记着老宅子,从医院出来去了兴隆巷,房子的大修已经即将完工,老伴还握着古建队队长的手,连着说了几遍谢谢。
老宅遭遇“梁上君子”
站在大修过的东山墙下面,张阿姨说了件令我们十分揪心的事:“今年春节前,我们家老宅被小偷洗劫一空。我爷爷的书、手稿,经过这次小偷的光顾,都彻底没有了。前面街房的门,小偷撬不开,便一脚把锁两侧的门板踹了开。”张阿姨心痛地一边讲着,一边收拾起满地狼藉。地上散落着高家后人的照片、曾经的自行车证、粮票、一些黑白泛黄的老照片……我眼前,一个无奈的老人,满眼的痛心,转到前院,门上精美的雕花如今像个漆黑的窟窿,无奈而忧伤。当我们听说高家这座百年老宅前不久被洗劫一空的时候,气愤之余,有了些思索,老宅子以后怎么办?几十年、百年之后,这座老宅还存在吗?
我们现如今已无法想象昔日这座宅子热闹的光景:易俗社移风易俗的思想火花是怎样产生在这座院子,更无从追溯它与卧龙寺之间的故事。走出这座宅子,站在门口的拴马桩前冥想:高培支先生无数次把一盏风灯挂在拴马桩上,回身轻轻地关上宅门,提起风灯,独行在天色欲晓的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