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关中建筑文化的殿堂——老宅寻迹
发布时间: 2010-03-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见证易俗社曾经的沉浮

“我爷爷高培支,是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我听家人说的最多的,就是我爷爷他们那一辈人在新时期践行移风易俗、创业的艰苦。”张阿姨告诉我们,辛亥革命之前,秦腔传统剧大都是宣扬情爱的剧本,而高培支、孙仁玉、李同轩等老一辈易俗社人,从五四运动后便高举起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振兴西北文化、提倡西北实业的大旗,积极发起成立了陕西易俗社。同时还成立了进步的写作班子,写了很多教化民风,宣传文明的剧本。“我记得有个剧本里有这么一句:小生托尔斯泰……”张阿姨笑着说,那时候新潮的易俗社就已经用秦腔在演绎国外文学作品了。

“这是什么?”我们在各个房间之间搜寻着这个宅子曾经的“故事”,满地狼藉里一个发黄的册子映入我们眼帘。捡起来一看,上面书:纪念高戒忍先生特刊。中间一个画像,像赞为:护寺宣教、悯人悲天、功在佛国等等。大意是褒赞高戒忍居士一生弘扬佛法的事迹。“这是我二爷爷,他曾是陕西佛学会会长,生前经常和卧龙寺的方丈一起参禅论道,他曾经给寺院捐款,卧龙寺专门写了册子,以褒扬我二爷爷的善举。我爷爷当年就是为了方便二爷爷在寺院工作便利,才把宅子买到了卧龙寺旁边。”张阿姨提起家里令他们骄傲的长辈,心情也好了很多。

过厅的西间,一沓发黄的手稿,散落在地上,我们捡起来,居然是高培支先生的手稿。上面用清秀的小楷写着:第十六幕,人物:王夫人、将军等等。像是一个大戏,仅从这点戏文已经看不出是哪一出戏了,先生在手稿上认真圈点、推敲的痕迹还在。我们想象:前辈为实现“革命即易俗,易俗即革命”的夙愿,一天的工作之后,在书房点一盏油灯,写《夺锦楼》《亡国影》《甲午海战》的情景。先生以他的新潮思想和胆识,写出《鸳鸯剑》,开创了长本戏的先河,得到戏评者“长江大河,波澜壮阔”的美赞。

 易俗社的发展,离不开曾四次担任易俗社社长的高培支先生的贡献。“听老人说,我爷爷每天都起来的特别早,天黑,他总是提着一个带玻璃罩的风灯,步行到易俗社上班。在易俗社之前,学戏的学生是不学文化课的,从我爷爷高培支先生开始,他要求易俗社的学员,每天都要先学文化课,要做有文化的艺人。‘娃们家辛苦,不能从娃们家嘴里再扣钱。’我爷爷对易俗社的学员们像自家孩子一样心疼,他在易俗社给学生教文化课、给学生讲剧本,他不领一分钱工资的,他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他给一个女中教语言的代课费。”张阿姨告诉我们,她爷爷高培支先生一生甘于清贫,热爱教育事业,大仁大义,1938年,丁玲带领西北战地服务团,来西安宣传抗日,高培支当时已经是第四次出任易俗社社长,没有收取一分钱演出场地费,还要求易俗社的学员向西北团演员看齐,陕甘宁边区的第一套秦腔行头,是易俗社赠给他们的,后来丁玲在接受肖云儒先生采访中,还专门提出了此事。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