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1943年2月9日-),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曾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主席、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1997年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先后发表了上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讲义》、《全球化及其不满》、《喧嚣的九十年代》等著作。
对于许多中国人而言,认识斯蒂格利茨来自于他那著名的预言“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今天,预言成为现实,同时也成为人们在谈论城市化时引用最为频繁的话语之一。
实际上,这与斯蒂格利茨长期关注并介入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不无关系。他曾经作为中国政府的特邀经济顾问,参与过中国有关政策的研讨。1997年斯蒂格利茨不仅为《经济学》第二版中译本写了序言,还专门在最后加了一章“中国:近期与未来的挑战”,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改革和转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中国经济问题复杂,解决问题的同时容易滋生新问题,所以应该“摸着石头过河”。他很认同中国走自己的道路,并坚持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环境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经济模式。

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图片来源:百度)
抑美扬中的中国问题专家
善于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斯蒂格利茨的天赋,同时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让他成为一名巨人,这些都与他天性乐观、为人和善、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中可窥一斑。并且与一些西方人不同的是,他是个抑美扬中的美国人。
他常常对美国的经济政策进行尖锐的批评,比如他曾经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现在美国经济有一些严重的问题,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开场。他还指出,由于美国银行系统存在过量的流动性,包括在欧洲的一些银行也存在同样问题,美国的银行现在不愿意向经济困难的家庭继续发放信贷,银行手中的信用会流入国际金融市场,包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这可能就会给中国增加通胀的压力。这样对中国的经济调控也会增加难度。针对次贷危机,斯蒂格利茨公开撰文批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是他在任时鼓励个人采取非固定利率贷款等政策导致了次贷危机。
另一方面他非常注重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常常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阐述问题,不断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说话。当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崛起颇有微辞时,斯蒂格利茨却认为,中国的崛起直接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如降低失业率、稳定商品价格,并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众多机遇。
当美国的政治家们谴责中国造成了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时,斯蒂格利茨则指出,贸易赤字代表了本国宏观经济的失衡,美国今天的高贸易赤字根源在于国内储蓄太少——家庭储蓄为负和巨额财政赤字,所以美国的麻烦不是中国造成的,而是自己的问题。
当知识产权和汇率成为国际舆论向中国施压的主要话题时,这位经济学家又指出,知识产权制度不仅限制知识利用,而且人为地制造了垄断,扭曲了资源配置,并使社会成本加大;过分的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会减慢创新的速度,因为对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投入是创意,但专利会减少可用的创意。发达国家在面对相同问题时的标准做法是绕过知识产权,使用强制许可证制止不当的市场行为。所以他建议中国考虑采用更多替代性的办法来面对知识产权的指责。在汇率问题上,斯蒂格利茨强调中国的汇率政策对美国的贸易赤字没有影响,目前若实行浮动汇率制对中国经济绝对没有好处。
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人民币升值” 、“政府决策性失误”、“社会保障体系”、“国内消费拉动”到“房地产过热”等几乎所有有关中国的经济问题,斯蒂格利茨都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俨然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