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出生于瑞士西北靠近法国边界的小镇,父母从事钟表制造,少时曾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对美术感兴趣,1907年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处学习,后来又到德国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彼得·贝伦斯事务所以尝试用新的建筑处理手法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闻名。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时在那里工作的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影响,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思潮。他又到希腊和土耳其周游,参观探访古代建筑和民间建筑。1917年定居巴黎,1922年与堂兄在巴黎开设建筑事务所。他与德国的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和美国的法兰克·罗伊·赖特并称为现代主义建筑四位大师,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我认为柯布西耶是四人中最具才华和创造力,著书立说最丰富的一个。他的现代主义思想理论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论文集《走向新建筑》中,这本著作虽然出版于1937年,但内中不少文章是他早就已经撰写出来或已经发表了的,代表了他的总体设计思想。这本著作的文章,前后跨越几十年,因此难免有些前后矛盾之处,内容也比较庞杂,但是在否定设计上的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在强调设计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观点与格罗皮乌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指出:"……在近50年中,钢铁与混凝土已经占统治地位,这说明结构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对建筑艺术家来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如果要与过去挑战,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它们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跟随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纪新时代的机械美学,在具体设计上,柯布西耶强调以数学计算和几何计算为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使建筑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理性特征,同时也体现了技术的原则。他是第一个提倡巴黎提主义艺术形式引入设计的人。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萨拉兹发起"现代建筑国际会议",成为国际风格现代建筑的中心组织。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伏依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面之上;50年代以后勒·柯布西耶转向表现主义、后现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雕塑感和它独特的形式使建筑界为之震惊,完全背离了早期古典的语汇,这是现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难忘的建筑之一。在家具设计中,勒·柯布西耶则以豪华而舒适的钢管构架躺椅著称于世,几乎成为20年代优雅生活的象征。
柯布西耶本人是非常矛盾的,他的观念和它的实践中存在大量的知识分子理性主义的成分,甚至是空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但他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刚刚萌芽时提出的这些重要见解,对于推动运动的整体发展,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萨伏依别墅
萨伏依别墅建于1929年,法国巴黎郊外。这栋白色的别墅,看上去像是非常简单的体形,由一些基本几何体组成。一楼,细长的柱子举重若轻地支撑着;二楼,长条形窗子上面除了白色没有任何装饰;墙体,不再像千百年以来的那样作为承重的主体;立面,也不再像千百年以来的那样刻意地追求繁琐的装饰,没有哥特式风格、巴洛克样式、洛可可痕迹,也没有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们所尊崇的有关建筑的任何教条、原则和律令。在20世纪30年代,萨伏依别墅激怒了也兴奋了世界建筑的神经末梢。这个建筑充分体现了柯布1926年所提倡的著名的“新建筑五点”: 底层架空; 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的长窗;自由立面。

萨伏依别墅
按照“新建筑五点”的要求设计的住宅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充分发挥了框架结构的特点,由于墙体不再承重,可以设计大的横向长窗,他的有些设计当时不被人们接受,许多设计被否决,但这些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如逐层退后的公寓,悬索结构的展览馆等,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萨伏依别墅是勒·柯布西耶1929年《构图四则》中的最后一项。第一项是拉罗契别墅(1923年),一种最为方便、多彩和动态的类型;第二项是用一种理想的菱体表示;第三项是加尔西别墅(1927年),一种把方便性所需的私密领域与建筑秩序的公共立面结合起来的类型。大卫·勒克乐克曾为一幅题为《阿特拉斯的现代主义》的拼贴画谈到:“一个走在茫茫沙漠上的人,肩上扛着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依别墅。离开了大地,这座白色的别墅失去了它的物质特征,变成了一整套建筑原则的化身。”
朗香教堂
这是一座建于1955年,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整体建筑位於沃吉(Vosges)布雷蒙(Bourlemont)山頂一处空地上,四周有蔥鬱茂密的树,如朝拜似的环绕着。视点景观可环顾四周,直达整个南方山脉,空旷宜人。而朗香教堂(Ron- champ)有如一座雕塑品,吸引着人們的视点。水泥噴漿刷白色漆的牆面頂著灰色清水混凝土曲面屋頂,以及三座採光塔樓,形成在色彩上与形式上极为強烈的对比。为了满足多达一万两千人以上的仪式,Le Corbusier引領人们來到上帝的花园---自然,傾听上帝的声音,从而將內部空間的功能移到外部空間。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几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香教堂建成之时,即获得世界建筑界的广泛赞誉它表现了勒氏后期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娴熟的驾驭体形的技艺和对光的处理能力。无论人们赞赏与否,都得承认Le Corbusier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朗香教堂
勒.柯布西耶当初接受这个重建朗香教堂的工程时,采用了一种雕塑化而且奇特的设计方案。Le Corbusier有意的將教堂隱喻為"聲學器件",藉由声音,联系信徒与上帝之間的距离,达成沟通的渠道。他突破了历来的天主教堂惯用的模式,用一个曲率复杂的黑色屋顶覆盖在弯曲的墙面上,由于它的曲面卷曲向上,于是好像是飘浮在墙面上一样。南面的墙被称之为“光墙”,这个墙体很厚,上面留有一些不规则的空洞,室外开口小,而室内开口大,比例奇特,靠外墙的部分装上教堂里常用的彩色玻璃。Ron champ的南面窗孔的開設法,据說为勒氏1931年在北非所見摩札比建筑所引发的灵感;設計上由外而內逐渐扩大,形成深凹的八字形,使得由外界引进的光线在室內发散開來,光线进入室內时,經由厚牆的"过滤器",让光的表情变的柔和、自然。同时,墙体和屋顶的连接并不是无缝的,而是有一定间隙的,她的三个弧形塔把屋顶的自然光引入室内,这些做法使室内产生非常奇特的光线效果,从而产生了一种神秘感。主礼拜堂位于东面,这是符合基督教义的。这个礼拜堂可以容纳50个人。
朗香教堂的屋顶东南高西北低,显出东南转角挺拔奔昂的气势,这个坡度很大的屋顶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屋顶的雨水全部流向西北水口 ,经过一个伸出的泻水管注如入地面的水池。教堂的三个竖塔上开有侧高窗。它以一种奇特的歪曲的造型隐喻超常的精神。教堂要求简单造价不高,是一个表意性建筑。
朗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風格上它是Le Corbusier在Ronchamp的精采演出,可謂他建築生涯的惊叹号!放弃昔日的追求(萨伏伊別墅),以简化的反面---复杂,來处理它,真可謂空前……。
在空間中,萨伏依别墅极為重視控制线与法线,在Ron champ是看不到的。相反的,是那些弯曲弧线加以建构組合。
在结构上,洞窗開口的南向弧形牆面,看起來量感十足且粗犷,然而却並非承重结构系統,其主要在于运用混凝土柱梁框架构造,以预制的小梁固定並联系外牆与內牆的裝修材料,外部光线也适时的渗透入內,形成一细致光带,更显空間层次的多樣化,让整体看來略为笨重的、粗犷的建筑体量,显得轻盈有如片刻般的呼吸,表达出非承重牆的构造系統;外牆由地面厚度3.7米的西侧一直延续到东侧縮小为1.4米,牆厚也由下而上逐渐缩小,其最高处为0.5米,整体建筑有如大钟般的稳定矗立。有如混沌未开的史前巨石,在沈重的建筑体量内蘊含著宗教般的神秘色彩,也让这座建于公元四世紀的古老建築(1944年遭德軍炸毁,于1955年9月新建),保留住古老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