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跨学科科技馆1号楼
发布时间: 2010-10-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帕金斯威尔建筑事务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综述

在校长Michael Crow先生的带领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开始为新学术研究模式奠定基础。这个项目由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董事会下的一个新研究组织赞助建设,它致力于多学科的综合,从而推动各学科的动态与协同发展,最终达到促进亚利桑那州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效果。

ISTB1是这一研究基础组织特别为鼓励跨学科研究的新文化发展,提升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吸引与留住一流科研人才的能力而建的第一栋建筑。ISTB1座落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市主校园的核心区,它扩充了生命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并且将成为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生物地球化学(biogeochemistry)、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tudies)、流体动力学(fluid dynamics)等学科的研究基地。

ISTB1的设计采用了一个模数化的、鼓励资源共享和同事间思想交流的开放式实验室设计理念,从而来保证建筑的高效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可以适应不同时期多种研究项目的需要。实验室内的家具可以移动和重组,物流系统也有多种通用方案,从而为实验室提供了一种灵活性大、适应性强的环境,保证了实验室可以在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损失下来依不同的研究需求改建。实验室的每个楼层都设有共享服务区域,如环境控制室、设备室等。核心实验室房间如动物饲养所、核磁共振套间和研究计算中心等的设计都能够满足该建筑内所要进行的各类型研究的需要,而且可以扩充未来的校园研究设施。

建筑外观(图片来源:百度)

建筑设计

这个大学的建设目的之一即创造一个可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的标志性建筑,增强招募一流研究人员的潜力。为了对此作出回应,设计团队对该建筑的外观进行了特殊设计,使其不同于校园内的其他任何建筑物形象。

这是一个借用了很多经典现代建筑的元素和特征的当代建筑。为了与这种设计风格相一致,对建筑材料元素进行特殊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很好地解决研究建筑内固有的振动效应控制问题,并且是与墙面和玻璃幕墙系统连同波形金属板和天窗相结合的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从而可以表现出戏剧化的建筑设计。

建筑的形式和朝向以多种创新的手法与建筑选址所处的沙漠环境取得了直接的呼应。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设计、实与虚的对比在很大程度上与太阳方位进行了呼应。主入口设在一个两层高的架空空间内,有很好的视觉和空间艺术效果,而且是一个很好的遮蔽沙漠酷日的荫凉场所,吸引了广大学生和学校员工。建筑的朝向和形式共同作用,使得周围的环境更加凉爽舒适,形成了很宜人的微气候。该建筑的南北翼和东侧的办公楼共同围合成了一个前院和广场,通过广场人们可以到达该建筑的主入口。办公配楼与南北配楼之间有轻微的偏移,从而获取微风为广场营造一个微气候,不仅使人感觉更加舒服,更为该建筑起到了降暑的作用。

人们从主入口进入后到达二层高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与正对面的墙体结合设计的接待服务台,以及二层的一个行政会议室。会议室突出于大厅上空,站在会议室内可俯瞰整个门厅内景。两个等离子屏幕显示所有与该建筑有关的事件与活动。大厅末端转入一个东西向的走廊里,这个走廊将实验楼的两个配楼分成两个部分,并最终直接通向西侧的一栋未建的建筑。该建筑计划将在现有的工程综合楼拆除以后

ISTB1的朝向与设计为东面的实验室和办公室引进了足够的光线,南向的办公室都设计有水平向的遮阳装置,用来控制光线的摄入量并且减少反光。北侧窗成本相对来说高一些,沿北立面的光线不强,所以没有设外部遮阳设施。

为了减少西晒效应,建筑西立面实体性较强。沿建筑西侧布置的功能空间主要是一些实验室辅助空间和一些不常用的建筑空间。设计师结合当地干旱的沙漠气候条件,将一些疏散楼梯设计在室外,为建筑形象增添了活力。通往邻近主入口的办公室翼楼的疏散楼梯设计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这些设计元素与支撑办公楼屋顶的4层高的斜面混凝土柱共同作用,更加突出了广场和建筑入口。

其他选址考虑因素

ISTB1座落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坦佩市主校园的核心区,建筑基址以前是学校的26号停车场,与东侧的Schwada教学办公楼、北侧的工程研究中心、西侧的工程综合楼相接邻。ISTB1南临一条东西向的主车道和人行道,东临一条南北向的人行道,如此既不会对进入周围建筑的服务造成限制,也不会干扰行人。

设计团队花了相当多的精力来对该地区的交通流动模式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除了定期服务于周围建筑定期常用的一些小型运输卡车之外,用地西北角的工程研究中心每周还有一辆液氮油罐卡车要到达。行人通常沿从东侧的Schwada教学楼到Orange大街的对角线穿越该用地到达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生中心,这条对角路线最为直接。

在对周围建筑进行最佳服务与消防车辆交通设计时,设计团队得出结论,即需要保持用地周边的车辆流通量。设计团队也进一步考虑到了大型卡车的转弯半径设计。假设用地北侧与西侧建筑的服务区域面对用地,那么就有必要将该建筑的物品装载区域、卸载区域与次入口分别设置在用地的北侧和西侧。通过保留自然的对角线人行道交通模式和倒置主入口,就可以达到上述设计目标。设计包括实验楼前的一个人行广场、加宽的块石路面、轻便的护柱和与建筑前广场的混凝土墙浇筑在一起的座椅。

借用了很多经典现代建筑的元素和特征的当代建筑(图片来源:百度)

实验室设计

ISTB1的设计目的是为跨学科研究创造一个协作环境,利用“最高公分母”的方法对实验室原型进行设计。设计团队从建筑使用者的需要中提取了一些共有元素,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将其进行广泛推广。原型开放实验室设计理念为实验室满足宽领域的研究需要服务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既能够满足不同科室的研究组的研究需要,又能够满足于某些特殊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

ISTB1采用了开放的实验室设计理念,利用凹室作为较危险工作之用。开放实验室沿外墙布置,从而保证室内能够得到充足的自然光线。辅助凹室为有毒实验、热加工(heat producing)或者受控环境实验(controlled-environment experiments)增强了安全保障。分布在开放实验室内的大量紧急洗眼淋浴装置和灭火器为开放实验室增强了整体安全保障。实验室的辅助凹室内设计有垂直可调节座椅、置物架和抽屉模块,并且通过使用包括带有可移除橱柜的通风橱在内的特殊设备获得无障碍环境。

实验室设计的最具创新性的一个特征是基于高可适性实验室设备统的执行,包括长椅、置物架与橱柜,都是可移动且可以重组的。实验室工作台的实用性服务通过集成于标准天花板格栅吊顶上的水平架空配电板实现。服务管线是预先安装在设备系统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构件上的,设备系统配置有医疗级别的快速断开服务装置,为特殊设施增强了灵活性和安全性。在实验室内没有固定的垂直服务设备或悬挂式水平运输器,所以实验室空间没有什么障碍物,可以进行自由分隔和空间重组。设备系统同时也包含有可移动式橱柜,在有需求时,这些橱柜也可以作为附加的座椅空间来进行使用。 “可增加抽屉式”(add-a-drawer)橱柜增加了垂直向空间的可调节性,也为不同高度的研究人员和有特殊可达性要求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灵活性。

可持续性

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贯彻了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如节约资源、环境人类工程学以及注重物质生命周期成本而不是简单地只看初始资本的理念。综合的计算机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用来全面评估各种设计可能性。大量的可能性协同作用作,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目的。

节省能源方面的特征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包括东立面的双层阳光屏墙体、遮阳设施、高效玻璃窗、高效照明设备、占用传感器(occupancy sensors)、日光收集器(daylight harvesting)、下班后通风量减弱(after hours ventilation rate setbacks),全方位变频气流(variable volume airflow for all areas)、全电子线性文丘里通风橱(full electronic linear venturi fume hood)和实验室气流控制阀(airflow control valves)等等。实验室实现全方位直接数字控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证实验室内的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个实验楼最终超过了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90.1能源规定要求的31%的强制执行标准。

虽然该基地的南北朝向和建筑并不符合最佳光线照射方位,但是其建筑设计却能够使实验楼尽可能达到最大程度上的高效能与对周围环境起到积极作用。该建筑的形式和形体组合是对周围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呼应。这个工程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原有停车场进行的城市空间填补与置换。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将沿临近的南北向步行道轴线方向的一小部分绿化空间保留了下来。

在该实验楼的前院开辟了一块大片绿地,且对其进行了景观设计。从前的停车场雨水过滤系统现在被重新使用,就地从井中抽水用来灌溉绿地。

在对校园总平面的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和对现有人行交通模式进行监视之后,设计人员对该建筑与建筑用地进行设计时力图强化现有步行交通模式,同时设计有自行车和手推车停车场地,用来为各建筑的资源运输提供方便。

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贯彻了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图片来源:百度)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