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目前大学校园规划的部分缺憾
1 功能主义规划思想的局限性
相对于城市系统,大学校园的各组块的功能相对明确,更易于理清功能关系。合理的功能分区当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是指导规划的重要原则。但由于规划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一次成型,功能分区很容易被极端化为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的规划由于过于刚性而有很大的局限。
(1)因为每个学校大体上功能关系都一样,因此规划结果往往类似——功能主义的规划常常导致对个性与特色的束缚。
(2)对严格的功能分区过分强调,事实上并不一定能厘清校园内所有的活动流线。而且,校园规模的差异会产生质与量的变化,大规模校园的结构不是一般校园功能分区所能概括的。例如,在100 hm●2左右规模的校园中,学生生活区集中布置可行,但对300 hm●2左右的校园来说,就会使交通距离过长。
(3)简单的划分区域,对复杂性的漠视,是机械主义的做法。
2 规划与建筑设计缺少良性过渡
城市建设中,由制定规划再到单体建筑设计这样一个流程,已建立起成熟的体制化的运作模式;而在校园建设中,虽然也有先规划,然后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概念存在,但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形成体制化的流程。尤其在目前的新校区的建设中,由于大规模全面铺开,往往从规划到单体建筑设计一次完成。这种做法,对形成校园的整体性有利,但也存在弊端。
一种情况是以规划代替建筑设计,这样的操作每每使校园空间失于单调。而更多的是以建筑群组设计代替规划设计,这样的操作对纯形式、纯构图的因素考虑得比较多,且过度追求图面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因此对空间尺度的控制与建筑形体的把握有时失于夸张。
3 规划对远期的控制性弱
这是所有过于刚性的规划的通病,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规划,此不赘述。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图片来源:百度)
三 方法:引入城市设计思想
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之间存在断层,需要城市设计来建立其间的联系;而校园建设则相反,校园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过于密切,需要插入“城市设计”概念来分断之。
城市设计,归根到底是一种策略,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侧重于街景、广场、水滨等具体的城市形态设计,不是这里要引入的概念,校园建设中的这部分内容,可以归入景观设计或景园设计中另案研究。其二,是作为策略存在的城市设计思想。举个简单的例子:校前广场的形态、布局、铺装等,是前一种“城市设计”所关心的内容,而是否强调校前广场,这作为校园整体形态构想的一种策略性的选择,是我们主张引入的“城市设计”概念。又如,校园与城市的界面问题。将此界面定义为围墙、护校河、商业店铺,甚或消解界面的存在,把校园完全融入城市,这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而具体的围墙设计——封闭的或是通透的,具体的护校河设计——怎样与基地生态联系、怎样成为校区景观的一部分,具体的商业店铺设计——如何让店铺的格调与校园风貌协调,凡此等等,均应该是前一种“城市设计”方法所涉足的。再如,较大规模的校园往往会被城市道路穿越。城市道路的存在对校园空间的扰动极大,主动的利用而不是被动的适应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这时候策略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街景效果则是次要问题。
城市设计这种策略性因素的引入,对校园的规划设计包括规划的实施,完全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参照相对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提出的城市设计(urban design)概念,笔者提出相对校园规划(campus planning)建立的“校园设计策略”(campus design strategy)概念。
1 策略性“停顿”的重要
对于目前的校园建设,其是大规模的校园及大学城的建设,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区别规划与单体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由规划招标到单体建筑设计招标,分阶段的设计过程使规划与设计各司其职。“概念性规划”的提出与操作,进一步分离了规划操作中的技术性因素与策略性因素。对策略性因素的强调逐渐成为共识。
策略层面不同于设计,更易于沟通各方面的思路。学校方对功能、使用、管理等多方面的意见,与设计者在认识、理解、设计的理念和手法等等之间存在磨合与协调的过程,在策略的层面统一各方思想,比各方都来讨论具体的形态更有意义。建筑师与规划师都愿意把具体的形态问题留给自己解决,这样既利于实现设计的个性,也更能体现建筑师与规划师作为专家的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策略性因素的载入,有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叫停”。正如体育比赛中通过“叫停”布置与调整战术一样,“校园设计策略”中,停顿是最基本的策略,就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有机会思考与调整。
作为“叫停”的重要方式,分阶段设计是操作的手段;各个阶段中策略性因素的引入,是操作的内容。“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工程规划”—“景观规划”—“单体建筑或建筑群设计”—“景园设计”—“室内设计”等等,作为校园设计的不同阶段,均可以在一些统一或不同的策略指导下进行。
2 引入校园设计策略的目的
过于密切的流程简化了矛盾,降低了规划主体的丰度与厚度;加入“停顿”的过程,旨在使流程外被简化的因素有机会再次被载入,目的是加入复杂性。
3 校园设计策略的内涵
大学建设中,“校园设计策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策略”是重中之重。新校区的建设用地,一般都在近郊或远郊。基地现状以农林用地为主,均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用好现有条件,是总体设计成功的关键。实际上,如果将“生态策略”置于决策之前,不用或少用生态优质用地,尽量利用生态不良用地,比如合适的工矿废地,可能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努力实现零排放,也是“生态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如何建立良好的城市尺度。大型校园对城市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目前的校园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封闭性,对城市某种程度的隔断是无可避免的,但应当尽量保持城市总体格局的完整性。同时,真正建立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的大学园区。
另外,还应当注重校园文化的营建。这包括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两个方面。
4 校园设计策略的工作方式
这实际上就是有关规划的刚性与柔性的问题。
大学校园建设需要有总体规划的控制,这是过去几十年校园建设的经验总结。一般城市的总体规划一旦完成,就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其修订从理论上讲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也就是说,修订的“成本”非常高,以此保证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校园规划常常不具有这样的约束力。在校园规划的执行过程中,长官意志等专业外因素所起的作用,相比在一般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作用更大。但另一方面,完全刚性的规划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最后不得不迁就于现实(不仅指长官意志),这也是校园建设几十年来的普遍现象,这说明现实对设计的修正有合理的一面。因此,强调校园设计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校园设计策略的提出,是作为校园总体规划的辅助性工具,在保证总体规划有一定的刚性的前提下,起到与现实相联系的相对柔性的作用。校园设计策略提供某些具有一定弹性的概念,作为实际操作中的指导性意见,这是它工作的主要方法;同时,实施校园设计策略,在操作中加入一些必要的停顿,也为更多的反思提供机会,这也是它的影响能力所在。
仅有停顿,仅有阶段的分离,而无适当的策略的引入是不行的。例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曾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校园雕塑设计竞标,希望为校区增加几个景观。虽收到了大量的作品,但无佳作出现。这次竞标的失败,没有提出有针对作用的指导性策略是其重要原因。雕塑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而“命题作文”不能保证言之有物。如果换一种策略来考虑校园雕塑,比如先选择一批有创意的雕塑作品,将校园雕塑设计竞标改为这些雕塑的装置设计竞标,可能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