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校园设计策略的实践
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实践
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的筹备阶段,即提出“现代化、园林化、网络化、生态化”的目标。通过网上国际招标与邀请招标结合,最后由华南理工学院建筑设计院中标,并负责完成实施规划。中标规划与实施规划间的最大调整是将总体布局中教学区与生活区由东西分调整为南北分。这一调整的目的在于,学生生活区要走社会化的道路,除非建设一个完全社会化的校园,否则生活区与教学区分开是必然的选择。紫金港校区(东区)的用地为东西宽1 km,南北长2 km,规划中有一条城市道路穿越,将用地南北一分为二。修改后的规划显然更能保证教学区的完整,但过长的交通流线最初就使人担心,建成后课间及课后交通为多方诟病,拥挤而漫长的流线成为校区被质疑最集中的问题。用地及建设规模尺度的放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是根本的原因。
回顾东区建设,校园设计策略的引入在下述三点上是成功的,策略指导的前瞻性十分明显,甚至可以说决定了校区的总体品质与面貌,值得借鉴。首先,对围合的策略性的强调,是校方在规划调整过程中始终坚持、并由规划设计落实的。围合的概念贯穿总体格局—局部布局—单体设计,取代较为常见的由轴线组织空间序列的手法,校方提出的大学园林概念因此得到具体的表达,非几何化的中国园林构图意趣十分鲜明。其次,请多位大师做设计,并提出“不求统一,但求协调”的思想,体现了浙江大学“海纳百川”的校训,也促进了校区建筑个性化的实现。这一做法是管理与操作层面的校园设计策略,多样而有序很容易滑向乱而无序,当时需要冒一定的风险,而结果是成功的。这其中,良好的规划是基础,而各位大师在表现自我个性时的大局观,是策略成功的客观原因。保留湿地,此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策略,是其三。短期内形成的规划难免有疏漏,建设过程中的及时调整能改进此类缺失,这对一旦破坏很难弥补的生态资源尤其重要。紫金港东区建设过程中所调整保留下来的一片湿地,现已成为校园中的一大亮点。
这三者均不完全是具体的规划设计手段,更多的是策略性因素,它们对校区建设的成功具有重要影响。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的特点:空间丰富而有序,建筑形象各异;总体布局无官气;大学园林意趣初现,均可在上述策略性的决断中找到由来,这可以作为校园设计策略重要性的有力佐证。
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
紫金港校区西区规划原则,在东区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修正与细化:社区型、组团式、园林式、生态化、人性化、开放式的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在十二家邀请竞标概念性方案中,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浙江大学建筑系入围。这十二个方案可分为两类:理论取向的概念性方案,工程取向的概念性方案。但两类方案均具有同一特征:生态先导原则+组团。被专家评议为第一名的西柏林工大案,保留了基地内全部水网体系作为校园骨架,建筑被均匀地散布在现有水网边侧,是最极端的做法。这一概念设计在构图语法上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对基地生态的尊重,作为概念设计是成功的。但实施是否能按此设想发展,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工程操作性问题,纵横交错的水网可能会影响道路及工程管线的实施;第二是生态操作性问题,即保护生态是构图要素还是环境要素。原有基地由水网加农田共同构成湿地,是达到某种生态平衡的人工自然体系。设计由建筑基地代替农田,水网体系能否脱离基地其他要素独立存在,或与建筑基地共同构成新的人工自然系统,有必要慎重分析。该案可能是对自然环境的最大限度的保护,也可能是对自然环境的最大限度的破坏。没有入围的哈佛大学案将建筑基地集中设置,留出1/3的土地作为生态保留地,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更能体现与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在这里,策略性的选择不再是喜好与趋向的问题,而更多的将通过严格的分析与试验,做出有科学实验依据的判断。
3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规划用地358 hm●2,规划总建筑面积71.9万 m●2,学生规模为近期3万人,远期5万人。其基地的形状与规模类似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也是南北长、东西窄。实施方案采用教学区与学生生活东西分布的总体格局,并注重加强了东西间的联系,与紫金港校区东区中标方案的布局相似。有紫金港校区东区的建设经验在前,这种选择是明智的。
城市设计理论的策略性因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操作,是否能有效地发挥其理想的作用,这是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策略化的设计方法作为一种可能的思路,是通过规划建设实践归纳总结而来的。尽管目前并不完善,但相信若有更多人能接受校园设计策略的理念,并运用在校园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必能少走弯路,多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