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中国不该是建筑试验场
发布时间: 2010-07-0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建筑“亚太主义”?

建筑设计如何走现代主义之路,又要摆脱“正统西方”的影响,一直是澳大利亚建筑设计面对的课题。

澳大利亚各州的建筑师之间也存在理念之争。当你向实用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的昆士兰建筑设计师征询他们对CCTV新楼的看法时,他们会告诉你,墨尔本的建筑师应该会喜欢它。

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科主任阮昕说,提起澳大利亚建筑设计,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有澳洲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如衣服”,空间可关闭,可开放,组合灵活。这一设计观念来源于遍布澳大利亚的羊圈和羊毛仓库。

200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格伦·马库特(图片来源:百度)

把这一观念发挥到极至的澳大利亚建筑师是200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此人一不去国外设计,二不在城市里设计,三不承接大的项目,四不开公司。他只设计位于澳大利亚本土的、城市之外的小型住宅。谁想请他设计一个房子,得排队等7年。在建筑盲的眼里,马库特设计的作品也不过就是钢结构、铁皮顶的小屋罢了。

澳大利亚建筑师协会昆士兰分会主席彼得·斯金纳和伊丽莎白·温斯顿-布朗伉俪的家就非常“澳大利亚”。他的家门隐在浓荫之中,一棵巨大的凤凰树笼罩在院子上空,树枝弯曲伸展宛如门楣。吊灯用纸杯粘成,沙发也都是布面的。就像衣服是让人穿的一样,这个房子是让人住的。

新南威尔士大学学者冯仕达认为,澳大利亚建筑设计非常讲究实用,不太讲究形式创新。不像荷兰地窄人多,从政府到建筑师都热衷于搞建筑理念输出。昆士兰建筑师想要在中国大有斩获,还有一段路要走。

澳大利亚建筑史权威、77岁的詹妮弗·泰勒女士思考的问题是建筑背后的文化支撑。从澳大利亚建筑出发,她先后研究了日本建筑、南太平洋岛国建筑。两次见面,泰勒的话题始终围绕文化多元和文化融合,她始终强调澳大利亚建筑的独立,不要将其笼统地泯灭于“西方建筑”概念之中。同时她又认为,亚太地区是一个整体,亚洲、南太平洋、盎格鲁·萨克逊等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大有希望形成一种与西方并立的新型文化。

泰勒的忘年好友、香港城市大学薛求理博士对此的解读是———澳大利亚既是“西方国家”中的一员,也是亚太地区的一员。建筑设计如何既走现代主义之路,又要摆脱“正统西方”的影响,一直是澳大利亚特别是昆士兰建筑设计面对的课题。

1988年世博会遗存下来的惟一建筑、南岸公园的尼泊尔庙宇颇能印证澳大利亚人的“亚太情结”———按照惯例,世博会结束后,别的场馆都拆除了,只有这座异域情调浓烈的木雕寺庙让人爱不释手,于是破例保留下来,如今已成为布里斯班著名景点之一。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