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比建筑风格重要
然而放眼国内的建筑,像大芬美术馆这样“自觉地将公众的表达当作自身实现的一个有机部分”的设计有多少呢?赖德霖很自谦地说,凭他对国内建筑较少的接触,没有看到有其它类似的。建筑评论家史建也认为大芬美术馆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个案,带有很大的理想主义色彩。大芬美术馆的设计人之一、深圳建筑师、都市实践合伙人孟岩同样表示,他没有看到相同的案例。他认为,大芬美术馆是为大芬村量身定做的,只对大芬村有意义。因为其城中村与油画产业的特殊题材,他们在设计时,就在向自己提问,这个美术馆的作用是什么?它能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什么?它要展出什么?美术馆如何跟村子产生关系与联系?
在孟岩看来,大芬美术馆这样一个相对于大芬村来讲的天外异物的植入,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它要让当地人接受,没有隔离与割裂感,成为当地人一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然而美术馆没有藏品,美术馆自身并不形成一种支撑,因此他们才很理想化地设计了与村子连通的天桥,试图让外立面作为当地画工作品的展示空间,使大芬村自身生态有机会展示,外立面使美术馆活起来。孟岩说,这其实也是受大芬村本身的启示,因为他们在调研时发现大芬村里的墙面有画壁画的,而且大芬村每年还举行临摹大赛,获前3名的画工有机会获落户深圳的奖励。这也就是他们想让当地的画工与美术馆有直接联系的出发点。
赖德霖对这种在建筑设计中去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很是认同。在他的经验与视域中,他感觉中国建筑设计者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他并不像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那样认为“风格的缺失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问题”,他觉得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更紧要的是去发现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强调一种风格。
孟岩从自身的体会,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太粗糙,不只是缺好的建筑,更缺对城市性的审读。当下中国更多的是在造房子,而不是在做建筑。建筑能做比造房子更多的事情,它可以去改造环境,它可以是城市装置去触发事件,给城市带来效果,也引发人们去关注与思考城市与建筑的关系。然而,他也认为,建筑是好看还是难看,当下没那么关键,因为跟生活没直接的关系。而一个城市更应该去考虑的是环境的宜住性。

大芬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