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让消极的空间产生积极的意义
“建筑是一个人与城市沟通的媒介”,大芬美术馆无疑在设计理念上是在往“媒介性”方向靠拢的案例。赖德霖将这种媒介性视为重要的视觉空间现象。那么如何结合深圳30年来的建筑与城市建设,来看中国当代的建筑问题呢?
孟建民给出了一个自己的判断。他觉得深圳建筑30年体现出多样性、实验性、示范性这样三个特点。而从全国的建筑发展来看,最明显的特征是,千城一面。城市丧失个性,这是城市化的必然过程。
史建对深圳的建筑进行了更微观的分析。他认为华侨城片区像个新加坡式的花园,有很好的绿化与空间,但过于奢侈,整个深圳不可能按这种模式来设计。而市民中心片区,则像个第二北京,市民大厦下通常看不到市民,没有亲和力,这是极权主义的设计。罗湖片区则有很多小的公共广场,例如都市实践在罗湖区做的一些小型的公共空间改造,他觉得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对空间的改造,让消极的空间产生积极的意义,比较符合人们想象中的城市,很有生机,适合人生活。然而这种尝试通常会被城市化所湮灭。他举了城中村改造的例子。比如华侨城旁边的白石洲片区中的塘头村,他觉得里面空间层次很丰富,有很多自然生成的公共空间,这种自然生成的公共空间他希望能够保留下来。他觉得自己通常总是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看城市,面对城市建筑的快速更替,既欣赏又批判,处在一种亢奋的现实矛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