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生态要求运用高新技术 创造和谐的现代生态建筑
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生态建筑也逐渐从“乡土派”走向“高技派”。但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如何使用技术,使用哪些生态技术,却成为当前建筑领域争议较多的话题。

陕西·下沉式窑洞(图片来源:百度)
如果仅仅从设计手法上划分有三种类型:一是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设计手法;二是既重视地方性技术,又适当地引入较新技术的折衷主义设计手法;三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和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手法。
比较来看,这三种设计手法的共同点是都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而差异之处体现在对技术的应用观念和方式上。
前两种类型基本上属于被动式设计方法,需要建筑师了解当地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技术,采用低成本或造价适当的技术和材料。比如,北方—汉沙杨建筑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股东、总建筑师杨经文博士对高层建筑设计的改革与完善中就运用生物气候学,把被动式低能耗技术与场地气候、气象数据相结合,从而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的环境品质。
相反地,第三种类型则是主动地把生态环境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在建筑设计与建造中组合了节能节水节电的节能系统、空气调节输送循环系统、雨雪水收集储存净化供应系统、污水回收分类净化应用系统、照明系统、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系统、太阳光折光导光系统、新型功能建筑材料设备配制系统等一系列附属设备系统,突破短期效益缺乏的投资现状。
需建立“全民总动员”的行为规范
笔者认为,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新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看其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也难以被人们所接受,这或许正是当前推广生态建筑技术的一道门槛。
生态建筑是一项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而获利速度又相对较慢的系统工程。加之,现行的生态技术投资所带来的节约能源回报,更多的是在若干年后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于是众多开发商一开始可能就望而却步。因此,要彻底解决生态建筑技术的推广问题,应该在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无论是在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问题上都不应该只停留于单体建筑本身,而应该把它置于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同时,生态建筑不可能仅靠几位建筑师来实现,更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它是新建筑的发展方向,也是所有人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