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可以视为一座里程碑。”8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郑时龄说,“中国馆并非完美无缺,但它表明:中国建筑师在寻找中国建筑语言的道路上作出了开辟性的探索。”2003年的一天,郑时龄造访古罗马城的万神殿。他不经意地发现,万神殿前的广场上有一个不起眼的麦当劳标记“M”。那只是一盏小小的灯箱,一抹不引人注意的黄颜色。这引发了郑时龄的思考,为什么在中国许多具有漫长历史的城市,外来的快餐店麦当劳、肯德基的广告牌要比它们所在的本土还要张扬?
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一文中,郑时龄引述了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吴良镛的呼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建筑规划专家郑时龄(图片来源:百度)
让郑时龄欣慰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他看到了中国建筑师的努力,包括中国馆在内的世博园“一轴四馆”(一轴四馆,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文化中心五个标志性的永久建筑),表明中国建筑师在寻找中国建筑语言方面作出了新探索。
这让郑时龄想起了日本建筑师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与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的表现。两届盛会中,日本建筑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之后,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在全世界产生影响。
郑时龄说,“自20世纪以来,在建立中国建筑的话语系统,探索并实现中国建筑的生命精神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国建筑宗师奋斗了终生,他们以自己的建筑思想、建筑教育和设计实践奠定了现代中国建筑之路。然而,建筑是一个永远发展的领域,我们仍然必须寻找一条在全球化条件下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建筑之路。”
郑时龄,1941年11月生,广东惠阳人,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作为建筑规划专家,他参与了上海多项重大工程、历史街区与建筑的保护规划,其中包括南京路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他对世博会的建筑与规划有专门研究,与建筑界同仁合作编著了《世博会规划设计研究》《世博与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