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岳:
我很赞成陈工的说法。乔布斯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饱和的产品。我在天台县做过一个项目该县有五家五星级项目,这是政府对外公布的。之前,我们做的项目和另外一个项目就隔一条马路,当地很多的项目都同时动工,但是最后能开起来的我估计只有两家到一家。另一方面是管理集团的下放,大家所熟知的一些开发商都去二三线城市发展。在浙江温州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希尔顿和喜来登同时建,两个地段很近的距离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一些政府的因素,我觉得不单单只是我们的问题,管理者在中国市场上也遇到问题。我前一段时间从德国回来,我从德国到上海到温州,温州现在是一个什么局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拆,一天能拆7个亿。导致公务员工资三个月未发。我认为经济泡沫焦点就在温州,我们以前投资拿个两三千万不用打借条,只要你利息算好就行了。一方面是资金上导致泡沫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深思的是,要不要全拆呢?在柏林给我的印象是修缮维护和老项目的改建,我觉得一线城市应该面临的是老项目的改建。上海,我认为应该面临老建筑的改建的问题。我们总是重新买一块地重建是不现实的,如果这么开发根据我对这个市场的了解,我认为酒店会有饱和的时候。我认为现在上海很多精品酒店作品做的非常好,在市场上的生存力是不用质疑的。今后危机肯定会有,但是我觉得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我们现在做一个2500平米的项目;客房装修最高7万,现在类似这样做小项目的业主也有很多,他就是把一个老厂房租回来进行改造。我问他需要多少年能回收成本,他说总比热钱放到民间流动的安全。其实我希望遇到修缮的项目多一些,总是建新的最终会有开发完的一天。我认为我们的业主是需要培养,环保也好;经济利益也好都是跟经济挂钩的。在三线城市投资一个酒店7年到12年很难收回成本,我们现在银行利息是0.8分去年是1分,关系好一点可能是0.6分那么酒店怎么赚钱。现在我们所接触的市场的的确确如此,很多业主在投资的时候算的房价、回收率、利息能不能回得来。我在宁波做了一个休闲经济型酒店项目,我感觉这种休闲经济型酒店还比较好,距离市区2小时左右车程。我不可能周末坐飞机去三亚度假,但是我会经常去距离我近的杭州和苏州,我认为休闲经济酒店今后在市场上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是靠产品取胜。针对你们威尔逊,这种项目可能太小。我和陈英文(音)有很深的交情,他现在正在做茶、陶、竹、丝,杭州有杭州的玩法。

梁霄龙,缔博室内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室内设计师
王蔚:
许多人喜欢去周庄玩,很多当地人住的老房子由上海人借下来再转租出去,新房东使用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不对老房子伤筋动骨,而是在内饰方面花些精力,我有个朋友就是做这种生意,她在淘宝上开个网店,一到周末就有许多人会在网上预订房间。其实这就是个“民宿”的概念,中国有很多城镇具有这种资源。我有个朋友打算沿着318国道,针对周边城镇的“民宿”进行建筑改建、室内设计、商业投资等操作。我去过他在太湖边上的一个项目,它之前是用作仓库之用,我这个朋友将这块地连同仓库一起租下后,先把两栋楼做了建筑改造,一栋用作画廊和沙龙功能,另一栋用作酒吧和休闲功能。另外有五栋类似仓库体量的建筑,他就邀请了一些建筑师用“玩”的方式来改建以五十平米为一个单位的空间。在该地产售出前,房子使用权归属于设计师。从上海开车过去需要两小时,附近有一条小河还专门请农民养了鸭子,多出来的地种了些蔬菜,这些全是原生态的形式。我们且不把它当做未来的一种休闲度假酒店的前景看待,但作为“民宿”的一种处理方法,是值得去推敲的。从投资商的角度来说,现阶段这些项目未必他们看得上眼,但在不久的将来当四星五星级的酒店项目没得做的时候,这类项目就会变得抢手。我们谈的是公装领域,放眼看另一块家装市场,要知道现在家装市场中已经有些装修公司在专门从事做二次装修业务,完全不接新项目。从家装市场可以以小看大,家装市场这几年是个“洗牌”过程。有些上海十大家装公司的业务委缩的很利害,我认为这种情况会延伸到公装市场。
张甲刚:
针对这种不好的市场预期,作为设计师来说,可以自己下点功夫。独立产品在业界有不错的口碑,它的风格带点中式风格,但是诠释又是很特别的。虽然产品有明显的中式格调,但不会有中式的繁琐,很低调,不会给人廉价的感觉。之所以Gensler能做到这种程度,可能和老外设计师的设计哲学深度和涵养有关。我认为我们在赚钱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这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包括可以在环保方面适当做些研究,在以后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在开发商没钱时,利用一些环保、节能、低廉的材料去做设计,可能会更容易被接受、更有市场。

盖胜军,上海百相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
王蔚:
过去对于有关建筑设计有六个字:经济、适用、美观。仔细想来这六个字对现在仍然适用。对目前来讲所谓“经济”,无非就是指性价比,当时提出这个观念是由于那时的经济状况需要节约,现在就成了性价比的概念,针对业主而言,业主付了设计费,是否能做出性价比较高的项目,其实就是经济。关于“美观”,现在可能就是“美感”的问题,考量设计出来的空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美感;另外,还要从专业角度评估设计能否达到适用和功能的要求。像高老师刚才讲过,低碳环保就是怎样从经济角度做到更节省。去年我在碰到一家国内知名磁砖品牌的老总,他说他们磁砖的专卖店已经开到了意大利,有些意大利做砖的企业都来模仿他们,其实国内有很多这类的厂家已经把产品做到了国际水准。还有设计师是否能积极多用低碳环保的材料的问题,设计师和业主之间还存在着管理公司,管理公司和设计师能达成使用低碳环保材料的共识很重要。大家知道管理公司有自己的标准要求,对于建材的选择有一定限制。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桥梁,如果它的标准不变,设计师就会很被动。设计方当然应该去努力尝试使用低碳环保材料,设计方直接面对业主并说服业主尽量使用低碳环保材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蔡振岳:
其实并不冲突,上半年我们参加了一个论坛,喜达屋也来参加,他们提出了减排的第一个下手领域是能源,而不是工业载体或材料,譬如很简单的一项:省电。按照计划,到2013年要节省30%用电,将所有射灯、卤素灯换成LED,另外还在空调系统上做些文章,不可能对整个酒店载体做大改动,他们有硬指标,压力比设计公司还大。另外一点,我们在和一些品牌管理公司合作时,发现他们对材料的讲究是实用,不在乎使用什么质地。比方对于一块桌面,只要不吸渗,对材质并没有太大意见,当然根据地域不同对于格调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像三线城市就不大接受淡雅的设计,而一线、二线城市一般能达到共识特别在环保方面。环保问题分成两块,一个是物力解决节能,另一个是人力。我们早年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导致了人力资源消耗的增加。作为大陆本土设计师,我们的确创造了许多负担,不得不反思。我们提倡环保材料的回归,面对一些麻烦,我们推荐许多项目业主在公共区域和卫生间使用水磨石而不是大理石。我们去泰国华欣包括洲际在内的一些酒店,从大堂到客房都使用了亲和力很强的水磨石;但当我们在一个项目使用水磨石做样板房设计时,业主查看认为不行,承认自己觉得效果没问题,但是潜在的消费者不会认可。我们在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做项目时,感受最大的就是观念差异——在安徽滁州做一个酒店项目,为了说服业主和管理公司,我们用了足足一年时间说服他们用可再生材料,很遗憾最终还是没能使用水磨石材料。大家知道木材的生长周期是十到十五年,竹子只需要三年,我们最近一直跑原产地安吉。宁波有个项目因为附近有中国航空基地,要求五公里内不能有外企介入,最后找了锦江。滁州的项目表面没有出现一根木头,当然后面基层还是有木材,我们用了美耐板做基层甲板,面层用了竹面板,唯一遗憾就是无法使用水磨石。业主的态度就是水磨石石材的“档次不够”,我当时很坚持,甚至带业主跑了一次泰国,业主并没有排斥心理,但是认为度假酒店的顾客无法接受。水磨石分成两种,一种传统家庭使用材料,成本是每平米90元,但有油渗的问题;另一种重新加工的水磨石成本是每平米200多元,加入了一种复合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污性。

张雁彬,上海波士顿国际设计集团室内设计师
高超一:
水磨石在国外属于高档材料,比一般地砖贵得多,甚至比石材还贵。我们都知道从意大利、西班牙进口的石材很昂贵,但是在当地属于普通材料价格并不高;反过来,因为人工费高,水磨石在那里造价很高,并且要用大量水所以很不环保。大理石在美国的使用很普遍,水磨石是纽约四季饭店才用得起的材料。另外关于材料添加剂的问题,目前对施工过程中释放出的物质还不确定。国内一些甲方可能抱着以前的观念,认为水磨石是人工加工的产品。或许今后对家对水磨石的美观、便宜的概念也要被打破,因为其人工制造费比其他材料高,所以今后水磨石价格肯定会升高。我们确实需要创新的精神,包括刚才说的竹子材料,的确很好,同时也要花费一些工夫。竹子用在装饰领域存在一些问题——原生态竹子一年半后会开裂,两年后会生虫,如果为了防虫去喷洒药物,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西方国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大量用到竹层板,但是现在已经不大使用,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胶水很不环保;第二点,同样工厂化生产的前提下,处理竹子成本要比木材高很多;另外,由于竹子生长周期短,人们都认为它的成本比木材低,实际情况却是比一般木饰面高。基于种种原因,竹子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工程师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也是个很大的课题。现在国内较为成功的自然材料是麻,竹子方面较成功的是竹纤维——一种先完全溶解再加工的材料。设计领域仍在做这方面建筑的有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解决了竹子开裂和虫咬的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三年或五年更换一次竹材料,但是要花大量人工。设计师的设想是将竹子做成结构而不只是装饰表面,当然实际上并没有做成。实际操作是做一个甲板,中间是十字形钢,外面使用竹子包裹。他现在正在研究南美瓜多竹,这种材料已经引入了浙江,特点时肉厚,不易开裂,比一般毛竹的空腔小,所以改善了开裂现象,但虫咬的问题仍然存在。现在应用较成功的是亚麻,比如我这件衣服是亚麻布料,需要经过一个脱胶软化过程,否则材料会过硬。在脱胶的过程中,会将胶重新浇注到亚麻上,让亚麻变得像多层板一样的材料。一个意大利的建筑师把亚麻做成多层板一样,解决了很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