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设是目前建筑界的一个热点。其主要特征为异地建设,基地大,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短。
因为是异地建设全新的校园,基地内一般无校史意义的文化积淀,而有城市与自然意义的文化积淀。以广州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为例,岛上有众多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遗产,比如由前中大校长许崇清题字的旧式书院,墓冢结构保存尚好的南汉王墓,建于明代的“渭水桥”、东汉古墓群等等。又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所在地属杭州西溪水网湿地的一部分,有相当高的生态价值,仅西校区即有大小河流18条、水塘315个、树林169片。如何利用好这些人文与自然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大学新校园的建设以大学城的形式运作,即以数个或十余个大学共同构筑大学园区。根据国土资源部等五部委从2003年8月开始的“全国土地使用状况调查”,目前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大学城的省(市)共有14个。在这些省(市)中,大学城数量少则1个,多则9个甚至更多。从全国分布看,大学城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居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部分的大学城已投入使用,入住的学生均在1万人以上。
一 引入城市设计概念的意义
大学园区、大学城一般都在城市用地中占有较大比例,是城市的特殊区域,对城市有特殊影响。
1 城市的生态优化区
大学园区对城市的生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相对低的容积率与密度,使大学校园能容纳更多的绿地与水面,在开发的过程中能保留更多的自然生态存量。因此,大学园区往往成为城市中的“绿岛”;而成片的大学园区,也就是大学城,往往成为“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这对城市设计的生态策略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城市的经济增长点
大学园区尤其是大学城,对所在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主要表现为:大学园区集中的高学历人群与其科研背景,成为知识经济的坚强后盾;大学园区的存在,能大幅度提高周边土地的价值,对房地产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开发区,大学园区提供的就业机遇更为多样化;环境优美、且具有深厚人文传统的大学校园,已被视为城市新的文化旅游点;大学中的文化、体育设施,可以作为共享资源,为城市借用。
3 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教育产业的特殊性,使大学园区对人口集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除教师、学生人群外,相关产业及服务性行业的人口集聚也不可小视。新建的大学园区,尤其是大学城,往往择址在城市的近郊甚至远郊,其对多样性人口的集聚能力,无疑为城市化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对城市而言,良好的大学园区或大学城建设,有利于城市空间区域特征及场所感的实现。大学园区的存在,有利于加速文化积淀,摆脱单一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使新城区迅速成长,加速积累厚度与丰度,从而在根本上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实践(图片来源:百度)
4 对城市周边地域的辐射影响
大学园区的影响范围,不仅局限于本园区,更辐射到相当范围的周边城市区域;同样,大学园区周边地区的存在与活动也对大学园区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台湾大学黄世孟提出“隐形校园”的概念,即将大学校园规划范围划分为两类或两区,一为“规划地区”,即学校拥有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的范围;一为“研究地区”,就是明显受大学日常生活与活动影响的地区,“隐形校园”指的就是这一区域。
事实上,各地在大兴土木建设大学城之前,在一些城市中,“大学城”早已存在。解放初期,学习前苏联城市规划所建的“文教区”即此之谓也。例如杭州文一路至文三路一带,原集中了十几所各类院校及众多科研机构,该地区1949年前为杭州的郊区,经过50余年的经营,方形成现在的规模,历称文教区,实际上也可称之为大学城,只是建设周期比现在的“大学城”要长得多。在这样一个区域内,大学校园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影响,十分深远与久长。研究这样的地区发展过程及现状,对新的大学校园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尤其在城市设计领域,因为侧重于布局与形态,经验因素重于理论推断,历时性的分析更显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