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还钢结构本来面目  > 正文
还钢结构本来面目
发布时间: 2012-06-1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赵子墨:

赵子墨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业建筑研究所结构工程师

钢结构在建筑中的意义可能就是节约成本,省了钱大家都是会很开心,在其他方面省了钢材就担心质量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有很多。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父亲是个老木匠,老木匠就全凭自己的经验为村里的小学盖了一座教学楼,然后这个教学楼出问题塌掉砸死了学生,然后这个父亲就抑郁而终;后来他出的图纸给专业人士看了一遍,说他的计算是完全没问题的,而且是用最省的方式达到了最安全的效果,那这栋楼为什么会出问题呢?是因为质量问题,材料出问题了。这就涉及到中国施工的一个节省的问题,因为施工的时候谁也不敢保证材料是真正能达标的,施工现场会做一些试验,根据我自己的印象,试验大部分都是类似走形式,所以现在的施工图基本都很保守,包括从规范到设计都是希望保守一点。再有一点就是建筑跟结构碰撞的问题,我也听过一个说法“建筑就是用来挑战结构设计极限的”,每个结构师看到建筑出的一些想法,大部分都会出现两个字——脑残。对于建筑专业而言,他们认为结构专业的人很“土”,而结构人员看建筑师可能就是一帮“艺术家”,协调工作问题时就是互相多沟通,建筑要懂结构,结构也要懂建筑,设计专业问题就是看各自修炼成果。

刘钊军:

刘钊军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工业建筑研究所结构工程师

目前的钢结构反应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理念问题,一个是材料问题。为什么说理念问题呢,因为设计理念赶不上国外。国外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设计一栋楼房,假设其中有一根柱断了,把这个楼房弄塌,国内肯定没有人做这个研究。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日本的教授,他就是为了研究钢结构的抗震问题专门模拟了一栋钢结构楼房做实验,直到这个钢结构破坏,我们国内目前是没有人做的,我们的设计理念肯定要比美国、日本落后一些,包括刚才大家说道的建筑师跟结构师沟通交流的问题,其实这就反映在我们的理念上,因为我们从自己的观念来说,只要安全稳定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想到我们的结构能不能做得更加美观一些。还有就是材料方面,我认为这个钢结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防火,因为火对这个材料钢结构的危害是很大的,国内在防火材料方面确实不足,如果说我们防火材料做得好的话,那么我们的钢结构就不会面临这么多的问题。我刚才谈到设计理念和材料,其实不是钢结构工程师自己能够解决的,我们不是专门做材料的,里面涉及很多设备问题、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和甲方交流的问题。就结构工程师自身而言,应该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积累更多的经验。

魏利金:

我们国家有房子连续倒塌的现象,在这方面钢结构的优势更加明显,比如框架结构的建筑有一个柱子折了,房子未必倒塌。我们做过一个项目,60多米高的钢结构建筑,工业厂房熔炉中的溶液泛出来致使一个柱子损坏,但是这个建筑没有倒塌,如果是混凝土结构就可能就有问题了。

孙慧勤:

我们有一次看到香港的旧楼改造,里面是一个商场,屋顶安装了风机,但是安装的时候混凝土已经产生裂缝,风机开始运转后,瞬间整个楼倒塌,当时死亡人数很多,在改造中如何避免这种事情,这是很难发现。

刘明学:

我更喜欢给结构工程师更多的鼓励,国内在房子连续倒塌的研究刚刚起步,得到了一定的成果。房子倒塌的研究部门的成立很早,1999年已经开始有人研究这件事,但是没有系统性地出结果。我再补充一点,刚才谈到日本的项目,其实世界上最大地震实验建筑在日本,是个六钢结构的建筑。国内也有很多机构在研究建筑的抗震,最少有十几家研究机构,虽然比国外落后,但是基础的东西其实不差,我们和国外结构工程师比较,力学的功底不差,只要我们努力可能还会强于他们。

雷晓东:

我们虽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分析出来的结果没有国外的前沿,我们的理念确实有不足的地方。国外建筑师很多设计出了方案,也是找国内的结构工程师做结构构件设计,国内结构工程师很多力学掌握也很好。在设计理念方面,我们如何做到最好是最重要的,怎样既能节省材料又能表现出建筑的使用功能,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

李先荣:

我和一个日本亲戚交流,从来不惧怕地震,就怕发生火灾,因为从来不刷防火涂料。这个想法是不一样。

魏利金:

我们为什么火灾死亡人数很多,建筑防火做得很好,就是很多安全通道,应急演习做的很不够,主动地逃离现场的知识不够。汶川地震以后,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都很重视建筑抗震性能,过去很少考虑。现在严格按照设计规范来做,虽然地震死亡很多人,但是给一些政府官员上了一堂课。

幕落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