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还钢结构本来面目  > 正文
还钢结构本来面目
发布时间: 2012-06-1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第三幕:摩地大楼”,未来我住地下

今天,建一座300米高的大楼还要拿出来宣传是件贻笑大方的事情,因为地球上最高的建筑——哈利法塔已经“长”到了828米。除非把它埋到地下,否则真没什么好说的,而现在真有人想要这么干了。想法来自墨西哥“地堡”(BNKR)建筑师事务所。2011年,这家成立仅六年的建筑师事务所宣布,要在首都墨西哥城建造一座300米“低”的地下大楼。34岁的BNKR创始人伊斯塔班·苏亚雷斯为此专门创造了一个新词:摩地大楼(Earthscraper)。

幕起

雷晓东:

我主要想谈谈地下摩天楼这个话题,我觉得适合人类生存的建筑不是超高层和地下建筑,生活环境都是比较恶劣的。适合人类生存的还是地上层数较少的建筑,别如西方很多国家都是低层的建筑。德国人的建筑没有超高层,人在低层建筑立面很舒服,木结构建筑更是亲近自然,给人更亲近的感觉,大自然里生活是最环保。

魏利金:

国外的住宅越来越高,这是和我们国家的国情有关,谁也摆脱不了。如果结合国情我觉得地上还是比地下好得多,第一从地震来讲,世界个各国地震建筑倒塌,高层建筑倒塌反而很少,一般都是倾斜,多层建筑倒塌比较多。唯独上次的智利地震有一栋倒塌。我买了房子都是比较高的。视野比较开阔,周围的景观非常好,地震来了千万别跑就躲着。还有就是上下班的时候,高层往往都能坐上电梯,下面的坐不上。从节能角度来讲,地下的建筑通风代价只会更高,除非已经没有地上开发了才会开发地下建筑。地下建筑做好了冬暖夏凉,目前很少听到在地下建设城市,很少地下建筑是用来居住的,有可能是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空间。人往高处走,住在地下会不舒服。现在在沙特正在建设超高层建筑达到1000米,我个人更倾向于地上的超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如果发生火灾或者地震非常危险。

畅言网编辑:

我听说一个新闻,英国踢足球的球员们买一块地希望建成地下的建筑,在当地居民的投票过程中收到反对,我想是因为国内的居住理念和国外不一样。

边力:

现在上海佘山将要建造一个深坑酒店,当地有个很深的坑,结合这个坑业主想要做个酒店,电梯向下走,那样能20-30层风,这也是很大的卖点。我很同意魏总的观点,倾向于地上建筑,最好三层以下。比如英国高层建筑很少,最高的建筑玻璃碎片大厦现在也没有完工。英国建筑大多是十层,主要都是百年以上的老建筑,住着最舒服。地下建筑里面中国的佘山深坑酒店应该是很著名的,模型已经出来了,已经开始向外公布,这种酒店只能短暂居住,长时间住根本不可能。

雷晓东:

地下建筑的人根本生存不了,除非发明人造太阳之类的,人接触不到阳光根本无法生存。

畅言网编辑:

我之前采访过一个建筑师,地下问题采光问题怎么解决,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原理。

李先荣:

有这个系统,就是光纤维传导。但是我觉得坑景房很别扭。现在很多地下建筑最多都是伪地下,这种东西比较多。

孙慧勤:

西部黄土高原一带,黄土高坡洼地有一个院落,家和院子都在下面。

魏利金:

西北的建筑不是纯地下建筑,冬暖夏凉。现在我们在北京很多项目,本来是三层的房子,非要三面拿出埋起来,按地下建筑根本不合理,有的三面敞开,有的两面、有的一面。

李先荣:

结构要求关键是防水,放在地下的最大问题,防水真的控制不住,防水材料都是十年二十年。西客站整个地下都是架空的,水真的防不住。我觉得这个房子,包括我们在唐山的建筑,现在很怕下雨,这是问题所在。但是我们比较支持住高层建筑,这是最绿色环保的,如果北京的建筑都在300米高,城市缩小一圈,交通问题全都好解决。像高部空间发展还是趋势,地下建筑技术很不成熟,代价比较高。我在青岛做的项目,青岛地下结构都是礁石,炸药炸出地下室海水会过来,整个两层钢板阻挡海水,代价非常高。但是地下也有好处,节能确实能说的通,防水问题很难解决。像是有关节炎、风湿病的人没办法住。

魏利金:

建筑从保温节能节省资源,采访和通风又浪费了多少资源。

李先荣:

采光这事也很无聊,为什么规定要在家里采光?我见过一个建筑,一层住宅开了一个跳窗,窗户距离地面2米,这就是所谓的“满窗日照”,我觉得这就是胡来,已经变成“坑景房”了,所以说建筑往地下发展是不得已为之的。主要是水太危险,发生透水淹死人很危险。如果地下着火真闷烧,地下出问题肯定是致命的。

边力:

地下结构方面代价会更高,先要把地下空间挖出来。

孙慧勤:

地下建筑的维护费用会非常高。

边力:

地下三百米建筑,就会挖出三百米的山,这个代价非常高。

李先荣:

这个太科幻,过几年太阳没有热量,我们可以去地下开采地热。

边力:

烟台出现一种提倡,向海里要面积,这就要填海,就在旁边找山。挖了300多公里地下城市,需要出现多少个山?

雷晓东:

地下可以做公共空间,不能作为居住用。

边力:

地下300米的建筑,目前建筑设计标准编制不出来,功能分区不能确定。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