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感知建筑艺术本土化的空间与时代特色
发布时间: 2014-01-07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王明贤:下面请中国科学院建筑与设计中心的张路峰教授发言。

张路峰:各位好,我有一个观点想回应一下,关于本土这件事。最近我有一些其他的学术场合,也接触了这个词,一个是崔凯大师的展览和讲座,叫本土设计。还有一个是齐欣老师,我们请他去做了一场讲座,他的讲座题目是“地脉基因”。还有程老师的演讲,叫“地文”。后来我就想为什么大家都在思考跟大地的关联呢?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担心是不是复辟的情况出现,大屋顶又盛行了,或者封建又卷土重来。我想得很简单,大家都是在用一种很朴素的个人化的方法在寻找设计的起点,以前我们找不到起点,老是在历史的参照系里去找祖先做过什么,或者经典的东西是什么,去挖掘这些东西的意义,所以才会去引用一些东西。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往本体方面回归。

 

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教授张路峰发言

其实建筑都要建在大地上,直接从大地层面上寻找灵感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建筑师们是找到了比较根本的东西,那个作品也明显感到越来越好。到年末的时候拿到这么一本不但是沉甸甸,而且还金灿灿的的书,确实感到有一种收获的喜悦,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挺受刺激。

但是要泼一点冷水,我们的年鉴要不要预设一个评判的标准,或者预设一个观点?还有英文翻译,“编年史”是一种史册的意思,跟我们年鉴等级上差很多,我们要用的话而要用“yearbook”,就是“记录”的意思。不管是哪个权威机构,国家机构,或者上帝,有那样的权力吗?这种权力只有时间才能赋于我们。所以我建议把这个词换成“yearbook”。

有一句话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套用一下,就是“建筑师一思考,理论家就发笑”,我们从来没有从一个史学家或者理论家的角度去想过这个事。如果没有在一个学术的场合下定义这个问题,这个概念不共享,你说的这个本土跟他说的本土根本不是一个意思,那这个事讨论起来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完全是各种各样的漏洞、偏见和情绪满天飞的状态,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启发不了谁,年末了大家见面吵吵闹闹高高兴兴就过去了这件事,那就辜负了这本书。以后再开研讨会的时候,把两件事分开,领书的就把书拿走,书里没有被收录的那些人,根本就不是建筑师,圈外的,或者有第三者立场的人,不是当事人,坐在这儿讨论,属于旁观者的眼光探讨这个问题会更加有意思。我就说这么多,得罪了!

责任编辑: Ju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