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感知建筑艺术本土化的空间与时代特色
发布时间: 2014-01-07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王明贤:下面有请中央美院秦璞教授。

秦璞: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不深,我其实是搞雕塑的,后来也做公共艺术。我有一个感触,因为我一直在大学里教书,因为这是个新的学科,刚才谈到了一点,我们这个建筑最后是什么?今天思考的问题还是人的培养和教育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已经很滞后了。我那个时代基本上就是做个泥塑,或者城市雕塑,只是以人具象、表象的反映,对材料、对空间完全都是模糊的。我的雕塑老师说你的形不准,什么叫形?形状。还有空间拉开,那么空间是什么?你再给我进一步解释。

刚才各位建筑师谈了很多,我是一个旁观者,可能正因为旁观,我发现建筑的形体、空间的感受更重要,包括情感的问题也很重要,而我们在这方面是缺失的。开了两个课,一个是综合材料构成,一个是形态生成。可能我与建筑有关系,我们在美术史上缺少现代主义的东西,只是我们解放以后把它归到工科,大家用模块性的、纯功能性的东西解决初期建筑和人口的问题,但是本原的问题我不清楚,而且直接就进入了后现代,或者我们是当代。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秦璞发言

今天艺术的发生,我们今天要都学习建筑,为什么呢?因为它叫空间艺术,不在一个个体上打转,但是这个体研究深了,我们就叫形态学。如果没有最根本的东西这个点,大家就无法去理解更深的东西。

别看我是搞艺术的,我带着研究生做非线性生成做得很好。其实我根本不懂电脑,我是讲哲学、讲构成原理,他们理解了。我原来学过理工科,后来做美术,要找到基本道理,包括材料。我跟学生们,要发现材料、了解材料、尊重材料,还有一点是消减材料。我们老师要讲背后的思维方式。后来大家发现材料带来的不光是表皮化的东西,它的文化含义、对思维的创造力、实验性的东西都很深。我一直和建筑界关系很密切,表现我招的研究生,都是学建筑的,走这种交叉学科的东西,可能会出新的东西。

我很赞成田园说的,对自己的空间感受能力,作为一个艺术家,因为我一直从事艺术教育,我发现人能力的大小,就是他五觉的敏感,嗅觉、视觉、听觉等等的敏感,以及他视觉的感受力。综合能力加上你的感受能力,你干什么都行。所以为什么叫建筑大师?我喜欢建筑,做美术馆的时候,我一直很重视,我发现他们对材料的实验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小模块,包括自然石头和封闭的金属之间产生的隔热关系,包括透气等等,都有理工科的内容。而且他做的鳞片,我算了有五到六个规格,这些规格在不停的交替中就自然转弯,这就是我得到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有一次我们去濮阳开会,我去晚了,一下火车是半夜四点半,当时来了一辆市委的车接我,说秦老师天很黑,你在车上休息吧。我说不,我要把车窗摇下来,我说我要闻味,我看不见任何东西,我只有嗅觉放大,我闻的就是地气,地气的青草味大于别的地方。后来我发现土地青草味之后还闻到了人畜味,就发现到村庄了,可能自然村落与当地的气候,包括本土,包括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和条件,都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但是我还闻到在人畜中当中最重要的是农药味道,这就给你了一个警惕。

所以空间感受、形体感受是我们作为老师来讲,我可能也有一个责任感。我是搞雕塑的,我天天在玩形态,到底能玩到什么程度。但是因为我和建筑之间有非常深的关系,我这个课是基础的造型,所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能受益。

年鉴有一个实践性的延续,我觉得非常好。也举一个例子。我到万科,最早城市花园我陪人去看,瞎发表议论。我说公共艺术画到天顶了,过了,但是背景音乐很好。他说我买了一个奔驰,是不是放在外头当成是雕塑,我说没意义。就是这种舒适、这种设计的当代感,已经足够了,我作为一个入住的人,我已经很满足了。后来有人开始给我邮寄由王石负责的、半月一期的万科杂志,当时我在雕塑研究所,后来我慢慢发现它很开放,有一些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有很多好文章,上厕所的时候都可以看。他给我寄了十几年,只有一次是因为和一期重叠了。我们的年鉴扎扎实实,思维的时间性已经延续出来了,从今天来讲,这就是很重要的一点,毛泽东讲,坚持数年,必有好处。尤其在更换的时代。我们《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一定要继续做好,它没有人文的片面,就是把一些现象的东西总结起来,然后做一套东西放起来,由后人去评论,东西都客观的放起来。谢谢。

责任编辑: Ju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